大夫前村位于武江区重阳镇北部,辖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28人,由6个村小组组成,主要种植皇帝柑、西瓜、香瓜、花生、水稻等农产品。2022年村集体收入71.5万。2018-2019年度获韶关市武江区文明村;2021年第二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获得“武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秀村庄”;2022年第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获“武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2022年第二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获“武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等荣誉称号;2023年获批广东省首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示范村。 (一)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确保整治行动全覆盖。镇干部和大夫前村“两委”干部高度重视,全员上阵下沉一线,定期组织村内巡查,形成发现、反馈、整改、管护“四位一体”闭环工作模式,力求工作不留死角。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引导,通过播放电子屏、张贴宣传标语横幅、入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等形式,提升主动维护人居环境的意识,营造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每年积极参加“武江区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活动,以“打擂比武”为契机,号召全村投工投劳,广大村民和辖区企业为村内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作捐款捐物,群策群力为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提供物资支持。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亮特色。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明确大夫前村典型村培育工作方向。在推进违建农房改造、农民就业、村庄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中,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作,建好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关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育和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干群同发力,建设“四小园”10余个;维护用好村民大舞台,定期举办唱采茶戏、跳传统舞蹈、看红色电影等活动;在村内墙绘中融入非遗文化“重阳舞逗牛”等本村特色元素,宣传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三是建立长效机制保常态。聚焦常态长效,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责任及义务,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村庄清洁日”制度,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召集在村党员、村民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大清洁,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效,做到治理后不复原,不做表面工作、样子工程,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高标准推进。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小手工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建立乡村振兴车间。镇党委以打造小手工业强村为目标,成立土地流转临时党支部,在大夫前村流转闲置宅基地、厂棚、学校、仓库共11500余平方米,有效利用闲置资源8000多平方米建成了5个乡村振兴车间。在此基础上,用好驻镇帮镇扶村资金,完成土地平整、厂房建设、供电、给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主动对接外出东莞、义乌创业成功的乡贤欧建辉、曾玉红等民营企业主,合作建成了以生产手机套、美妆产品为主的小手工业乡村振兴车间,以5元/平方米的月租金标准租给企业自主经营。现为安和公司年增加租金收益30万元/年;村经联社、组经合社分别增加土地入股固定分红收益6万元/年。二是规模化利用土地,建设千亩蔬菜基地。针对大夫前村连片平整耕地面积较小,耕地细碎化突出,耕作条件差、地力水平和产值偏低,撂荒耕地多等问题,推进低效耕地流转集中规模化利用,以强镇富村公司为载体,开展耕地、林地连片流转开发,建设种养殖基地。镇村干部利用3个月时间做通1200多名村民思想工作,由强镇富村公司与村民签订流转合同,再整体流转给企业,现已流转土地1070亩(其中撂荒土地335亩),引进了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番灵饲料有限公司,建成千亩蔬菜基地,基地种植蔬菜品种达31个,长期保持产出品种近20个,目前日产约500公斤,主要通过番薯藤公司、华南农批市场等渠道销往东莞、广州、深圳等大海区城市,基地二期建成后预计年产蔬菜可达1500万公斤,年产值达2800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增收9万元/年。三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重阳镇积极探索发展“村党组织+强镇富村公司/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大夫前村以原社员为基础、由村党支部书记做理事长,重新注册成立了更加专业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韶关市武江区重阳九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参与车间生产经营,同步带动家庭式作坊发展,形成企业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带动本地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及其他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约220人,人均月工资约3500元(按现生产企业工人计件工资平均值)。 (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建设文明乡村。 一是形成党建引领治理新格局。镇党委加强统筹谋划,在大夫前村乡村振兴车间建立5个集议事场所、服务群众、党员活动于一体的党群服务室,成立2个两新党组织,组织党员和群众谈心谈话,化解邻里矛盾纠纷,让党员成为解决群众问题和带领群众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主体。同步扎实推进“党员联系户”,全面推进挂牌亮身份活动,绘制队伍地图,制定职责清单,对下传达政策和协调沟通,对上反映问题和寻求指导,将“党员联系户”打造成为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微堡垒”,目前已确定16个党员联系户联系全村333户,充分激发了村民的参与感、荣誉感、使命感,凝聚向心力,激发内在活力,让党员、群众真正参与村级事务,推动村高质量发展。二是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形成以法治为引领、以村“两委”干部调解为基础、以乡贤为依托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流转、农户建房、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充分发挥乡贤、村中老人熟悉村情、德高望重的威望优势,从农村公序良俗的“老理”出发,用老百姓的“土法”,打好感情、亲情、乡情牌,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至今为止,大夫前村未出现群众上诉、上访的情况。三是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市委党校分教点资源,邀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纪委书记等大夫前村典型村包干联系人开展讲党课活动,并积极利用“三会一课”、入户走访、“民情夜访”等机会,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中央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坚持“上级指导、村级引导、群众参与”原则,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组织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等共同商讨形成村规民约,明确生态环保、垃圾分类、农房管控、村务公开等内容,推动形成村规人人遵守、人人倡议、人人监督的文明好风气。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夫前村传统舞蹈“重阳舞逗牛”成功申报韶关市武江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四)主动出击吸引乡贤人才,集聚发展动能。 一是筑好乡贤人才的“蓄水池”。重点打造重阳镇人才库,常态化开展选贤入库工作,积极对接区乡村振兴局,摸牌外出务工乡贤情况,将外出优秀乡贤纳入武江区外出乡贤数据库,指导大夫前村“两委”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全覆盖摸排走访,做到对在外务工能人和本土创业青年知根知底,精心筛选有能力、有经验、开办企业适合农村地区发展、能够在大夫前村释放生机活力的乡贤,初步梳理出117名乡贤。充分发挥东莞凤岗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作用,在4月3日由镇党委牵头召开清明节乡贤恳谈会加强对接,为乡贤与乡贤之间、乡贤与群众之间密切联系、沟通情感提供平台,吸引乡贤返乡创业。二是打好人才回引的“乡情牌”。镇驻村干部会同大夫前村“两委”干部积极鼓励村里的党员、乡贤做好示范带头,以点带面,打好人才回引“乡情牌”,在重大节假日乡贤返乡时,镇干部及大夫前村“两委”干部积极上门拜访,细致做好本土产业发展优势介绍,引导走访调研,研究投资可行性方案。与乡贤保持良好关系,通过在家党员“现实说”、“现身说”,把上级党委、政府利好政策、本村产业欣荣景象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传播出去,带动在外创业务工的亲朋好友返乡,积极投身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统筹用好各类人才资源,加大宣传返村创业乡贤示范效应,发挥大夫前村乡村振兴车间和番灵千亩蔬菜基地规模化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吸引技能人才和种植人才,聚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村域投资新高地。三是当好乡贤人才的“店小二”。镇党委做好服务,以“店小二”的服务精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提升返乡创业人员在家乡建设中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用好韶关市首批A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搭建培训平台,培养乡土人才,将课堂设在蔬菜基地田间、搬进乡村振兴车间,经常性邀请农业种植专家和车间技能专家,对村民开展种养植技能培训、手工业技术等就业培训,着重培育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重阳镇夏娃农场负责人朱细华被评为武江区“乡创客”。通过“外引内培”不断吸引各类人才向大夫前村汇聚,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