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管辖面积484平方公里,下辖16街1镇。2021年黄埔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58.37亿元,同比增长8.2%,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771亿元;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万亿、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1869亿元、增长13.1%;财税总收入1455亿元、增长11.6%;5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经开区第一,获评2021年度中国高质量发展十大示范县市。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牢记嘱托“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一重要论断,踔厉奋发,培育孵化科技企业近5万家,集聚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30 家,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在党的建设、体制改革、空间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现代产业、开放合作、城市建设、民生福祉、历史文化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效,力争以最高标准交出“科学城五年大变化”时代答卷。 活力之变:优化体制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巨大活力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优化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极大程度地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制定全国首个“专精特新10条”“民营及中小企业 18 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2家,占全市47%,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2家,占全市75%。 成立北上广深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局、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全国首个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创建省级营商环境改革试验区,推出“一门受理、限时办结、免申即享”改革举措,入选广州市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和“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第一。 创新解决知识产权证券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发展难题,入选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创新之变:院士和高层次人才数量翻番,居全市之首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更具动力的科创枢纽。 科技创新实力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磅落地,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建设规划,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项目主体竣工,慧眼大设施预研工程投入试运行。全区聚集各类高端研发机构1000多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A类孵化器4家,占全市80%;孵化器总数113家,占全市的28%,全市第一。 院士和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翻番,居全市之首。拥有国际人才自由港、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大湾区首个海归人才之家。集聚钟南山、王晓东、施一公等院士逾110名、高层次人才近1300名。 动能之变:现代产业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势”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立足黄埔产业基础,锚定全球前沿产业,以重大项目之“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势”,实现了“动能之变”,并获评中国高质量发展十大示范县市。 “万顷空间”业已形成。在这块4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海相连,通江达海。由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临港商务区“四区四中心”构建的高质量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了全区省级以上平台全覆盖,形成承载高端产业的“万顷空间”。 “万亿制造”业已布局。粤芯半导体、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华星光电、小鹏汽车等600多个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这里已成为华南地区投资最密集的地区,荣获“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汽车、电子、能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四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这里已成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开放之变: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企业投资首选地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率先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达成了“开放之变”。 中新合作不断升级。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一期圆满收官、二期乘势腾飞。国际合作朋友圈日益扩大。经贸联系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选国家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货物进出口“快车道”开通。 湾区战略伙伴越来越多。国家药监局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中心广州工作处重磅入驻,深交所广州服务基地(开发区)揭牌运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大湾区劳动争议研究机构、穗港澳出入境大楼相继落地。 2021年,广州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开发区第三,成为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生活之变: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改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持续提升,完成了“生活之变”,获批创建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荣膺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依托高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完善的“9高12快4通道”对外道路体系,积极融入湾区“1小时生活圈”。坚持分片分类分步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做好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文冲广州幸福里、长洲深井古村成为历史文脉传承活化典型样本。2018年以来,全区共投入180亿元发展教育,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占比87.44%,85.03%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公办学位。从南到北实现三甲医院全覆盖,实现了17个街镇全覆盖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达100%,实现“10—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城乡建设与管理,打造金牌网格员队伍,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活力和秩序共生,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幸福城市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