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刚过,中南方部分地区的冻雨又来了。连日来,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出现大范围冻雨天气,气温也较历史同期持续偏低。与春节前相比,此次降温幅度更大、低温持续时间更长、冻雨影响范围也将更广。 不到一个月,冻雨两次来袭,叠加春运,让很多人的回家和返程之路变得波折不断。社交媒体上,有关冻雨的讨论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台风眼”(自然名)时刻关注着这些新闻,他发现因冻雨而引发的出行难题十分普遍。14年的气象工作所形成的敏锐性让他陷入了思考,“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是由气象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在信息处理上存在差异所致。” “台风眼”所说的差异到底指什么? 2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光谷大道附近,几位执勤人员正助推一辆因雨雪天气抛锚的汽车。岳美权拍摄 提前预警预报,为何还是出行受困? 2月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首个冰冻橙色预警,这是自2010年设立冰冻预警标准以来发布的最高级别冰冻预警。 冰冻预警的发布并不常见。资料显示,中央气象台在2013年2月首次发布冰冻黄色预警,当时贵州、湖南、江西等地遭遇了严重的冻雨。第二次发布冰冻预警则是在2023年12月,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冰冻黄色预警曾引发社会关注。本次预警,是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的橙色级别冰冻预警。 “借助预报预警机制,我们大概可以提前一周对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做出预测。年前和目前的这次大范围冻雨天气,气象部门已提前多日预报,递进式向政府各部门及公众告知天气,希望为应急准备留出更多时间,为政府各部门及基层应急力量的多元参与留出空间,提前准备,各方协作,尽量降低冻雨风险。” “台风眼”告诉记者:“但因对天气本身的认知程度,以及对预警预报及应急准备机制的信任程度不同,公众在接收信息后可能会有迟疑,还可能会经历从‘将信将疑’到‘果真如此’的变化。这期间会逐渐丧失避免大面积滞留拥堵的机会。” 此外,冻雨不同于普通雨雪天气。冻雨落地成冰,路面、电线等接触冻雨后瞬间冰封,相比普通雨雪它更让人反应不及,威胁更大。人们往往因为不了解更易造成忽视。 “年前和目前这两次冻雨天气的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了常年同期,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遇到,难免应对经验不足。”“台风眼”说道:“相信有了这两次经历,政府各部门的应急预案及公众的认知和行动都会有所提升。” 冻雨天气下折断的树枝。刘秋月拍摄 面对灾害性天气,要提高天气信息处理能力 从2023年夏季北方地区的极端暴雨和特大洪水,到春节前中部及南部地区的最高级别冻雨预警,灾害性天气似乎越来越频繁了,其影响的范围和人群,所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对于公众而言,更好地了解天气、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也越发重要。 “不仅仅要了解天气本身,还需要了解预警预报及其后续的机制流程,其实已经超越了狭义天气预报的意义,而是对公众的天气类信息掌握能力提出更多要求。”“台风眼”解释道:“如何做出正确及时的决策取决于对天气本身及预警信息有没有充分足够的理解,是否具备足够的应急储备物资,能不能自救互救。” 春节前,武汉天河机场连续数天航班大面积取消和延误,有人在机场滞留30小时。高铁同样出现大面积延误,因列车停运,人们被困车站或铁路。湖北、湖南境内多条高速因结冰实施交通管制,有人在公路上滞留三天两夜。冻雨对出行所造成的影响,受困的人们感受得最为真切。 在“台风眼”看来,这也是一次难得的科学理性认知灾害性天气的机会。“公众既要有思想上的重视,也要有信息上的支持。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提前或延后出发,避开高影响时段,换成更保险的交通工具,一旦遇到大面积延误或危险也有所准备。” 对于相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而言,也要加强科普引导和传播,在提供气象服务时,帮助公众提高天气信息处理能力,对应急管理机制和流程及时做出调整,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应对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状况。 受冻雨天气影响,汽车挡风玻璃形成冰面。 气象科技发展使预警更精准科学,但对自然规律仍需敬畏尊重 如今,看天气预报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技能,天气预报也越来越精准、科学,这些都离不开气象科技的发展。然而,在极端天气预警尽力做到科学性和提前性的情况下,出行受困的窘境仍然没有避免时,不少人因苦恼而产生抱怨,认为相关部门的应急措施做得不够,准备不够充分。这种认知呈现出另一个事实,在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的背景下,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台风眼”在2021年加入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它旨在发掘、培育更多气候议题相关公民行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践行者,从资金、能力提升、资源对接、传播及影响力等方面支持“玲珑”伙伴开展气候相关的项目,更有效地解决气候变化领域的问题,同时影响更多绿色公民关注、参与和回应气候变化领域的挑战。 “虽然,气象科技的发展使预警越来越精准科学,但我们对自然规律仍需敬畏和尊重。人不是万能的,掌握自然规律的目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台风眼”看来,“应对极端天气,只是了解防灾减灾方面的技能还不够,知道了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我们更应该从人类活动本身出发,有所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支持各项碳减排措施,做一个绿色公民。” 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台风眼”曾将自己在“玲珑计划”支持下的项目,落地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五环的一片城中村,关注到流动人口面对气象灾害的气候适应能力和脆弱性。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面对大自然,更强的自救互救能力,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重建对自然的敬畏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肖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