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6%,PM2.5年均浓度16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14个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5.7%,8个县级及以上在用饮用水水源地,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2家企业通过碳交易共获得经济收益2600余万元,开辟全市碳市场交易先河…… 回顾过去一年,黑龙江省黑河市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总要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扎实做好生态文章,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天朗气清 好山好水绘就生态名片 “冬日暖阳,漫步黑龙江畔,头顶蓝天,脚踏沃土,嬉游公园,静赏一江碧水。欢迎打卡我的家乡黑河。”市民冉女士把随手拍摄的一组家乡生态“大片”配上文字分享到了自己的抖音账户,引来了全国网友的纷纷点赞评论。今年,屡次“刷屏”的黑河蓝,清晰可见的青山绿水,成群结队的珍稀鸟类……无一不证明着黑河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同框”更是成为市民游客在朋友圈、抖音等平台争相“晒”出的热图。 这样的城市美景得益于黑河市坚持长期开展生态环境工作的有力举措。为了让全市空气常新,黑河市制定了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动态更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台账,持续实施散煤污染治理,削减替代散煤0.35万吨,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28台,7家发电企业提前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2家企业出让碳排放配额盈余33万余吨获益2600余万元。 为让碧水潺潺,黑河市突出抓好黑龙江流域、嫩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分类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完善“一口一档”清单,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累计排查入河排污口418个,有效管控入河排污量。 为让土地常净,黑河市完成6个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专家评审。严格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督管理,5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均完成地下水和土壤自行监测。开展7家涉重金属企业排查,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 为让生态安全,黑河市严格自然保护地监管,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组织排查41个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线索,核查遥感监测线索点位198个。督促协调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助推逊克县开展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 精细监管 生态颜值越扮越靓 “多亏了市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工艺、处理设施、排污许可方面的多维度‘把脉’,帮助我们查找到很多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经常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为我们解答有关碳排放和大气污染防治的疑惑问题,为企业科学、精准治污提供了有力帮助。”…… 一句句感谢是黑河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监管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真实写照。 2023年,黑河市聚焦重点区域、领域和行业,开展水、气、土、危险废物和辐射等专项执法检查。重新确定36家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充分利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施差异化执法。严格实行容错纠错机制,对11个符合条件的违法企业实行“减免罚”。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对42家企业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动态调整尾矿库环境监管清单。重新核实、发放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单位11家,完成危险废物源、医疗废物源等申报登记 874家,全市累计转运危险废物1821批次、转运量2630.3吨。统筹固体废物管理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创建3种类型6个“无废城市细胞” 。重新建立市生态环境应急专家库,涉及5个领域20余名专家。 一个个数据是黑河市生态环境部门提升执法效能,让执法监管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有“速度”的有力回应。 “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黑河市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的机遇,运用“专人专班专责”盯办机制,采取“周调度、月统计、季分析”方式,有力有序推进问题闭环整改。截至目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24项问题已完成整改16项,转办的101件信访案件已全部办结。 宜居宜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 企业在环保工作方面还有哪些要做?环保设施建设是否还需完善?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满足群众和企业生态环境诉求,是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黑河市围绕企业的各类“疑难杂症”开出多剂“良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专项工作组,实行“办公室+专项组”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对下“提示+反馈”双向交流制度,落实落靠5项重点工作任务、19项营商监测指标。推进21项服务保障措施助力项目快速落地。积极服务省重点项目,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对接40个省重点项目审批,完成38个审批。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完成20个项目环评审批, 审查规划环评3个。 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与黑河学院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对39个项目进行“三线一单”数据对比分析。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核发排污许可证22家。实施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更新,确定86家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公开企业环境治理信息。推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落实,排查13个案件线索,7件达成赔偿意向。组织申报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地方政府一般债券项目3个,争取资金2169万元,着力推动全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李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