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让市民共享绿色空间

2022-12-20 16:15:0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吕绍刚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核心阅读

  公园建设是一座城市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深圳统筹融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建设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推进亲水碧道、远足径郊野径等各类人工及自然线性空间建设,让市民共享更多的绿色空间。

  12月19日,第八届深圳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拉开序幕。在深圳,公园音乐会、音乐节、音乐季已成为城市流行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靓丽缩影。

  数据显示,到2019年,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提前一年实现“千园之城”建设目标;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

  推窗见景,山海连城搭起“生态框架”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梧桐山河的碧道驿站。大家透过玻璃窗可以观赏到碧水流淌的美景,登上栈桥便能感受到清风徐来的舒爽。”11月22日上午,罗湖区政府的政务发布会在梧桐山下举行。现场,罗湖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向市民朋友介绍罗湖碧道的建设成果。

  罗湖区素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誉。2020年以来,该区以水为纽带、河湖堤岸为载体,建成梧桐山河及其支流碧道、正坑水碧道等总长23.57公里的碧道,并在沿途打造漫步梧桐、绿洲石滩等景点,建成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山海连城”计划,按照“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框架,统筹融合推进全市绿道、亲水碧道、远足径郊野径等各类人工及自然线性空间建设,构建蓝绿交织的全域绿道网。其中,“一脊”是以山脉为主体的330公里生态游憩绿脊,“一带”指建设亲水近岸的220公里滨海活力岸带,“二十廊”是20条山廊水廊和景观通廊。

  今年8月,深圳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通廊实现全线贯通。这条从山边到海边的通廊,连接了自然郊野公园、生态水廊和滨海休闲带,形成了丰富的远足径郊野径网络和生态网络。

  今年国庆期间,市民潘先生一家专门来到塘朗山,体验了一把野外穿行的乐趣。“一路都是以纯手工形式修缮而成的‘手作步道’,没有水泥台阶,很原生态。沿路有原木制成的科普指示牌,很有趣味,让这里成了了解自然知识的好路线。”他说。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冯增军介绍,如今深圳的城市建设更注重生态和自然的概念。“比如,我们修步道不再用大理石、水泥,而是因地制宜,利用倒伏的树木、现场的石块,就地取材,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慢行系统,与公园系统、绿道系统联动,形成通山达海、河林入城、串园连趣的网络,能让市民推窗见景,出门进园。”冯增军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深圳2800多公里的绿道网络已经串联起382个绿道“公共目的地”。预计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1000公里远足径郊野径系统,建设300公里山脊游憩主线、220公里滨海活力岸带和20条山水通廊。

  出门进园,城市公园造就“天然绿肺”

  每到放学时间,深圳市龙岗区五园小学门口的守望花园总是人声鼎沸。“学校门口就有一个小公园,安全又方便,家长都愿意带孩子来这里玩。”家长付女士说。

  深圳将公园建设作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5分钟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的目标。

  香蜜公园的月季、洪湖公园的荷花、东湖公园的菊花……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原来单一的公园形式,也逐渐变成自然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

  冯增军表示,深圳的公园城市建设,更强调公园之“公”。“公园建设不能只靠政府,必须让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实际需求。”冯增军说。

  2019年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启动“共建花园计划”,选取街道边角地或小区闲置绿地,由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共同合作,打造出一个个家门口的美丽花园,许多市民也因此成为赏花弄草的“园长”或“园丁”,享受着都市里的田园生活。

  去年7月,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利用福田路街边公共绿地,建起了一座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包含红、橙、黄、绿、青、蓝、紫7个独立花园的七彩花园大道。该公园建设的时候,大量刨土、挖坑、栽树苗、栽花草等工作都由附近单位和居民完成。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于光宇认为,作为离老百姓最近的绿色共享空间,共建花园是以有机“微更新”和“微治理”的理念落实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以绣花功夫实现“山海连城,公园深圳”愿景的最后一环。

  截至今年4月,深圳各区已建成240个共建花园,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1%。到2022年底,全市将新建120个共建花园。

  处处见绿,绿道体系完善“毛细血管”

  “周末放松吸氧——打卡深圳罗湖淘金山徒步路线!”“深圳徒步必去的绿道,你走过几条?”……打开社交软件,关于“深圳绿道”的笔记多达数万篇,不少网友热心分享自己在深圳绿道的徒步经验。

  从深圳上方俯瞰,绿意之中,大大小小的绿道就像一条条“毛细血管”,延伸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间。

  近年来,深圳建成一批精品绿道,展现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山海景观主题特色。数据显示,自2010年启动绿道建设以来,深圳已建成总长度达2843公里的绿道网络,平均密度达1.2公里每平方公里。

  在光明区,全长26.8公里的大顶岭绿道,蜿蜒穿行在城市与森林之间。游客行走其中,可以欣赏沿途的旖旎风光。

  在罗湖区,2.4公里长的沙湾河绿道,经过整治修缮,建设成为覆盖两岸的连续、无障碍的滨水绿道带,成为人水和谐的都市绿道。

  “沙湾河绿道修好前,这里的路没有那么宽敞,也不平整。”罗湖区居民陈女士说,“绿道修成之后,整个路看起来非常整洁,路边的绿化带也修整得很漂亮。我们早上都会来这里晨练,节假日来休闲散步。”

  如今,深圳的绿道建设成果已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近日推出的“我最喜爱的绿道评选”活动中,10条精品绿道获得市民点赞29.3万次。在绿意葱茏、生机盎然的绿道上漫步、骑行,已成为越来越多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深圳将形成公园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全域公园城市体系和全境步道骨干网络,建成各类公园1350个以上、步道网络4000公里以上,为市民提供可及可达的普惠民生福祉。(吕绍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