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的一天,我到朋友家小聚,闲谈之余,我在朋友的书橱里看到一本书,书脊处赫然标明沙产业。心想,我现在正在与沙漠打交道,进行的也是一种产业,在这种想法支配下,我取出一看,书名是《沙产业——跨世纪的沙漠利用战略构想》,刘恕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刘恕何人?这不是担任过我们甘肃省副省长的刘恕吗?她本人是个学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再看书中内容,原来竟是一本文论集,是1995年11月30日在甘肃省举行的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与会者文论集。尤其让我惊讶的是,里面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与刘恕的大量书信,有的信长至百言,有的信短到数语,但是都围绕着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来进行讨论。曾在甘肃任省委书记的宋平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宋平的讲话作为序言位居开端。还有当时的甘肃省省委书记阎海旺、甘肃省省长张吾乐的讲话材料,武威行署专员杨兴昌的讲话材料,刘恕当时已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担任书记处书记。 我们民勤是一个多风沙的地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0.34%。自从有历史记载的明朝开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一直与风沙进行斗争。 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先民们用尽一切办法,在农田边缘插风墙、栽植林带,视图阻挡风沙进攻,可是都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亲临民勤进行风沙治理研究,指导人们在沙漠里栽种沙生植物,民勤人治理风沙才找到一条合理可行的路子。老一辈治沙人郭普、施及人成功驯化梭梭这种植物,民勤人治理风沙始走上科学化道路。在这种正确路线指引下,民勤先后涌现出薛万祥、杨可畅、石述柱等全国防沙治沙英雄,民勤治沙出现可人成绩。 在沙漠里栽种梭梭,虽然能够治理风沙,但是,对于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一个地域,人数不断增加,生存压力加大,提供给人们的生活空间毕竟少之又少。民勤沙漠面积如此之大,每年皆须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到沙漠中栽草种树,以维持沙漠现状。就局部地方来说,风沙治住了,可是沙漠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利益,带来生活状况的改变,实际上还是一种浪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民勤人们开始探索在治理沙漠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沙漠。他们通过学习宁夏、新疆等地做法,在沙漠里栽种枸杞、白刺等灌木,在防治风沙的同时,又有一定收益。像枸杞,适于盐碱土壤生长,民勤居石羊河流域尾闾,石羊河大量泥沙、盐碱冲积而下,在民勤境内堆积,使民勤土壤既有沙漠化成份,又有盐碱成份。所以,在民勤沙漠地带栽种枸杞,特别适宜。枸杞春夏秋三季生长固沙,果实枸杞子采摘可药用,有一定经济价值。白刺同样,一大墩雄踞沙丘,流沙固定住,它的果实白刺,我们这里叫酸胖,同样有食用及药用价值,酸胖催肥利尿,尤其消化不良的人,吃了特别好。但是,这种做法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大规模投产。再者,民勤人对枸杞、白刺的认识自古以来存在一定误区,认为两者皆为野生,不能成就大的产业,不值得花费大的精力。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一步一步明晰。迈过2000年,民勤人终于认识到,白刺果任其自生自灭,终究是一种浪费,于是把白刺果收集起来,加工成一种名叫“沙棘汁”的饮料,酸酸的,甜甜的,特别好喝,受众很多,这算是对沙漠开始利用了,也算是一种沙产业。一部分智慧农民在沙漠边缘种植甘草,一年种植,三年收益,销售甘草成品,销售甘草切片,也是一种与沙漠有关的产业。 部分科研型年轻农民,长期在沙漠行走,他们发现,沙漠里白刺附近常有红红的小尖角露出地面,是锁阳,品质很好。在他们栽植的梭梭旁边,也有一种东西,是苁蓉,味道好,人吃上特别精神。经过进一步深挖、研究,知道白刺是蒺藜科植物,锁阳是锁阳科植物,两种植物能够共生,锁阳直接生长白刺根部,两者都可长得很好。梭梭是藜科植物,苁蓉是列当科植物,两种植物也能共生,苁蓉和锁阳一样,长在梭梭根部,共同生长,共同茂盛。了解到这一点,这些科研型农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锁阳嫁接到白刺上,把苁蓉嫁接在梭梭上,第一次实现对沙漠的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沙产业。梭梭、白刺固沙,锁阳、苁蓉人工食用,两者互不矛盾,既改善民勤风沙环境,又能收到经济效益。 实际上,白刺根部的锁阳,古已有之。对锁阳功用,古人已有很好很科学的研究。李时珍《本草纲目》∶锁阳出肃州。肃州即酒泉,处沙漠地带,生境与民勤相同。明代陶九成《辍耕录》∶锁阳,……绝类男阳,即肉苁蓉之类。或谓里之淫妇,就而合之,一得阴气,勃然怒长。土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以充药货,功力百倍于苁蓉也。民间亦有“宁吃锁阳一根,不吃烂杏一筐”之说。 苁蓉,唐朝梅彪《石药尔雅》命名曰地精,意谓大地的精华,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甘而性温,咸而质润,具有补阳不燥,温通肾阳补肾虚;补阴不腻,润肠通腹治便秘,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 锁阳、苁蓉作为一种中药材,一种保健品,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们淘汰。说白了,这是一种富贵品,奢侈品,食用它,是在生活优裕的情况下改善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一种高端做法。有明一代,清朝、民国,民勤一域兵燹不止,人们生活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果腹尚且不易,谈何高端!锁阳、苁蓉只能被抛弃。新中国成立后之初,国家一穷二白,人民大众奔波在温饱线上,无暇顾及其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逐渐好转,温饱问题解决,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味的问题摆在眼前,这些被人们遗忘的高级滋补品,高端做法始进入人们茶余饭后话题,走进人们生活。 这几年,当身边的人都在思想着如何改变生活状态的情况下,我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也在想着利用我们民勤天然资源沙漠,做一些产业,主观上增加自己经济效益,客观上为我生活的民勤防风治沙做些贡献。2021年,我效法身边人的做法,在民勤县城东面巴丹吉林沙漠边上,栽种了四翅滨藜,因为我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四翅滨藜也可嫁接苁蓉,效果也很好。 当这一切都付诸行动后,我又开始迷茫了,到底行不行?虽然身边也有人在做,但是,民勤到底适不适合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能避免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在朋友家发现《沙产业——跨世纪的沙漠利用战略构想》这本书,我觉得是一本好书。好在哪?书中人都是与我们甘肃,与我们民勤有缘的人,为我们甘肃做过贡献的人,看到他们的名字,特别亲切。全书体现了甘肃情节,宋平、温家宝、钱学森、刘恕等老同志,全是我们甘肃工作生活过的领导,与甘肃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本书似乎是一部《甘肃老家》,从领导讲话和对甘肃人民脱贫致富期望,都体现了专家学者和领导们对甘肃人民的深切关怀。我现在正在尝试做与沙有关的事情,这本书讲的就是沙产业,正好能为我迷茫的心境指出一条宽宽敞敞的大道。我觉得这本书,不读则已,要读,就须一气读完,方能过瘾。从朋友家回来,我关掉手机,杜绝一切打扰,决心要一次性喝完书中的琼浆玉液。 宋平书记在讲话中对沙产业做出明确定义,“在沙漠干旱地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阳光优势,实行节水、节能、节肥、高效的大农业型的产业”,“发展沙产业,不是再到沙漠边沿去开荒,破坏植被,而是在有水的地方搞地膜覆盖、温室、滴灌、渗灌等一系列的科学措施,发展经济。”我们民勤大规模使用农用地膜是90年代的事情,农田使用滴灌是最近三四年的事。刚开始使用,我们都有所怀疑,行不行,事实证明,不但行,而且能促进农业高产,多产。 刘恕省长的材料告诉我们,在1984年,科学家钱学森就已提出“创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的概念,距离这本书的出版,过了12年,到我现在在沙漠里栽种四翅滨藜、看到这本书,已有40年的光阴。40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件产品完成从研发、试验、使用、淘汰、升级、再使用这样一个漫长过程,可是我们,我们民勤人,却在有著名科学家理论系统做指导的前提下岸边观望,停止不前,想来是多么悲观的事情。刘恕省长在她的材料中明确告诉我们,要使用塑料地膜,要建立塑料大棚,要使用滴灌、渗灌等技术,但是,我们的日光温室却有一个试验、抛弃、再认识、再使用的过程,真正让日光温室发挥作用,也才不到十年,滴灌技术是四五年时间。 杨兴昌专员在他的发言材料中说,当时的武威地区,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开始由经济作物向粮食作物延伸,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成功并开始推广,暖棚养畜已经迈出新步伐,节水灌溉出现新势头,滴灌由经济林运用扩延到棉花、蔬菜种植。 三天时间,我读完全部200多页书稿,这种读,不像看小说,热热闹闹,而是需要细嚼慢咽,精吞细化。我在心血来潮之时栽种四翅滨藜,今年又在穴坑种植苁蓉苗,我对自己的做法不能做出正确评价。看过这本书,我的心中豁然明亮,在民勤从事沙产业,不仅可行,而且前途一片光明。四翅滨藜、梭梭、白刺、甘草等,都是耐干旱、耐盐碱的植物,只要成活,不再需要人工伺候,大大解放人力。现在我可以说,在我们民勤,从事沙产业,前景广阔,一片光明。我的信心由此坚定,我还要告诉我们民勤其他从事甘草种植、锁阳嫁接的人,兄弟们大胆地往前走,莫呀回头。 人的一生会做许多事,这些事有的可预测结果,有的无法知晓未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从朋友处,从书本中去寻找帮助,让朋友,让一本书给我们出谋划策,这件事我们能不能做,成功的几率大不大,风险程度怎样?这种现状非常正常。我们民勤就有一句俗话:事到本身没注意。就目前我们从事的沙产业,我在四翅滨藜上嫁接苁蓉的做法,很显然,我会得到全国最著名的科学家的指导,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的指导。这种思考换个方式说,如果这些科学家在忽悠我们,那么将会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不必怀疑这些科学家的思想,只管放心照做就行。就我们民勤而言,一部分人在梭梭嫁接苁蓉已经成功并且获利。也就是说,钱学森、刘恕等老一辈的理论,已经在民勤得到实践证实,是正确的。在大坝镇,好多农户搭建日光温室种植人参果、西红杮、小乳瓜、人工驯栽沙葱,都取得了成功,每年得到利润十多万,早早走上小康之路。在收成镇,农户种植地膜蜜瓜,早早出地,早早获利,民勤收成镇已成全国蜜瓜之乡。现在,以色列的滴管技术已经变得不再神秘,在民勤安家落户,实现大面积推广,如何节水,不再是领导们的一个口号,已经成为民勤人民的一种实践。所有的这一切,都从各个角度证明,科学家们是正确的。 今年雨多,栽种的四翅滨藜长势很好,苁蓉也已发芽,每周过去看一下,有无人畜伤害。其他时间,我都在做其他事情,一点儿不冲突。朋友的这本书,我决定先不归还,我还要再学习,再研读。把老科学家的理论与现在新的研究成果做对接,在我心中形成一个体系。我是民勤人,我爱民勤,但是不是糊里糊涂的爱,是明明白白的爱,是心中亮亮堂堂的爱。 一条路,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认准方向,才能走向最为辉煌的目的地,刘恕27年前主编的《沙产业——跨世纪的沙漠利用战略构想》,就早为我们河西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如何实现小康指明了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