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发的《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年底,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干流水质保持Ⅱ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补齐污水处理厂建设运维短板。 近年来,长江沿岸地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推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截至2020年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6.7%,较2016年提高14.4个百分点,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明确需消灭的劣Ⅴ类国控断面已实现动态清零,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目前,长江流域污染治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其中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存在问题,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多次曝光。比如,湖北省武汉正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汉西污水处理厂多次偷排或乱倒污泥;江西省南昌市建成区内5座污水处理厂“清水进清水出”;重庆市北碚区、城口县、忠县等地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还有个别地方对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敷衍整改。比如,2016年,督察组发现江苏省泰兴市滨江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违规将本应按危险废物处理的大量污泥堆放在长江干流岸边。2018年“回头看”时,泰兴市仍未进行规范处置,放任泰兴滨江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继续非法倾倒污泥,堆放在长江干流岸边的污泥数量不降反增。 污水处理厂问题的曝光,反映出个别地方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污水处理厂对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对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不力,对督察整改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本该作为污染治理前沿阵地的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源,成为威胁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的隐患。 污水处理厂“溢流”等问题,根源在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滞后。部分地方污水处理管网欠账较多,雨污合流、混流问题突出。长江流域地区雨量充沛,一旦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不到位,极易出现“溢流”等问题,而污水管网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短期内补齐短板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污水处理厂是污水末端治理的重要战场,是阻止污水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关口。要实现2025年长江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的目标,急需抓住污水处理厂问题症结,对症下药。 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势在必行。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污水处理厂作为环保设施,一旦疏于监管,极有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要主动承担监管责任,提早排查风险隐患。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成功开发污水管网水质溯源系统,以污水处理厂为点,以入厂管网为线,以纳管服务范围为面,陆续在辖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关键点位、重点工业园区布设监测点位,实时预警水质异常情况,作为溯源排查的重要依据。这种全天候、立体式“云管控”,为区内河流水体水质稳定达标提供保障。长江沿线地区可以借鉴此类做法,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提升监管水平。 在强化监管、杜绝偷排行为的同时,要让污水处理厂尝到投身污水处理事业的甜头,从而调动企业积极性,保障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长江沿线地方要根据《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为污水处理企业减轻负担,让企业拥有合理的盈利空间。同时,相关部门要主动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节约药剂等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 完善污水处理管网是避免污水处理厂“晒太阳”的治本之策。要积极筹措资金,尽快补齐管网建设短板。加强地方财政在污水治理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积极申请国家相关项目经费,同时,通过与房地产、旅游等盈利项目等打包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管网建设,减轻财政资金压力。要汲取个别地方存在的污水管网边查边整、修修补补、整改效果差的教训,提前摸排、系统谋划、久久为功,扎实推动管网建设和改造。 污水处理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要紧盯污水处理厂这个关键,把好污水处理关,努力做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守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