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态是“金饭碗”

2022-09-22 15:37:5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原韬雄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秋日的黄土高原,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在飞机上俯瞰,从黄土高原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仿佛覆盖了一层“绿被”。黄土覆绿、黄沙后退、黄河水逐渐变清……如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陕北大地上书写着生态修复的生动故事。

  生态治理是系统治理。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陕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5.7万平方公里,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5万亩,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60%。实践证明,找对路子、精准聚焦、精细治理,就能探索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黄土高坡实现“绿肥黄瘦”,离不开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决心和勇毅。榆林大地涌现出很多治沙植绿代表。在补浪河乡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连长席彩娥一家三代出了7位治沙女民兵,誓把治沙精神传下去。前几年,榆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636.9万人次,累计植树3134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在延安的黄河岸边,“悬崖植树队”采用“石坑客土大苗”方法,将一株株树种在了峭壁上。一代代植树人,一支支植树队,打坝修田、整沟治地、修复植被,用行动把绿色种子播在黄土高坡上,成就了绿色梦想,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修复成果需要珍惜,巩固和拓展这一成果需要向纵深处发力。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是基本地情,群众勤劳肯干、善用技术成果以及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等,在很大程度上为黄土地构筑起保护屏障。下一步,必须更加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慧水保”平台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中型以上淤地坝有了“身份证”,在黄河流域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全覆盖、常态化监管……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手段,为陕西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事业不断增添助益。着眼未来,仍须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在薄弱环节着手、向最佳效果努力,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生态治理。

  厚植绿色家底,实现生态美,也是为发展添动力。高西沟村曾饱受水土流失之苦,通过打淤地坝、兴修梯田、林草结合、沟坡兼治的小流域治理,把荒沟变成米粮川。有了良好生态,小米、山地苹果、畜牧养殖等产业成了村民的“粮囤子”“钱袋子”。好生态是“金饭碗”,绿色发展释放红利。立足生态资源、深挖绿色富矿,发展动能会越来越足,高质量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经过持续努力,陕北黄土高原遍布好风景,生态美为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黄土高原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更多绿色奇迹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作者为人民日报陕西分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