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区:聚力“科创”未来

2024-06-03 14:47:50 来源:《小康》 作者:赵狄娜 责任编辑:白静 字号:T|T

  文|《小康》记者 赵狄娜

作为杭州西湖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先行先试者,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以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为“一号工程”,围绕“双核”智源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推动实现环紫金港创新圈的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的全域转化,并使之成为西湖区成果转化的核心区。

  科技创新,是杭州市西湖区今年当之无愧的“热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杭州第一个城市规划就将西湖冠以“文教之名”。近年来,西湖区大力实施“科创强区”战略,紧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东首”的重大契机,以高能级平台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加速构建优质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的背景下,西湖区“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表现尤为突出。未来,这里将加快构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智算”驱动主导产业向“AI+BT”“AI+智造”方向发展,打造中国云谷产业地标,助力生命健康和集成电路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科创强区开启“加速跑”

  当前,在科创引擎的带动下,西湖区发展新动能正持续激发。

  过去的一年,西湖区科技创新工作总体呈现“四个领先”态势:科技综合实力浙江省领先,连续两年成功夺取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科技进步创新指数高达266.8,连续四年位列全省前三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高达4.36%,比杭州市高出0.5个百分点,稳居全省前列;科技战略力量全省领先,落地了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智元研究院成功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全省领先,全省县(市、区)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居全省第二,技术交易额位列全市第一位;科技工作考核全省领先,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现“三连优”,市科技创新发展考核实现“五连优”。“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获得2次5星(领先)评价。

  据悉,2024年西湖区立下新目标——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区发展“C位”。此外,西湖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万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超300亿元,创造180个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支持和培育300个以上优质成果转化项目。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验室、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科研项目相继落地,“117N”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59名顶尖院士落户安家,西湖区以“高校、高新、高人”为代表的3张“金名片”越擦越亮。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环大学创新圈行动方案发布,展现了未来三年西湖区成果转化首选地及环大学创新圈的建设图景。西湖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力强表示,此次是从全链条角度进行系统谋划设计,重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的特点和难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杭州市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提早谋篇布局,希望能打造成为全市成果转化首选地的西湖样本”。

  按照“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西湖区将重点围绕“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先行区、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四大目标,全面构建“全域创新策源体系、全域市场化评价体系、全域新型孵化空间体系、全域双链融合体系、全域金融支撑体系、全域创新生态体系”六大成果转化体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在西湖科技创新事业中,一批行业翘楚、先进典范不断涌现。多家企业挑起省“尖兵”“领雁”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多个高校经济优质项目快速发展,多项高精尖成果在西湖大地诞生。如西湖大学何睿华研究员团队发现了首例光阴极量子材料,其关键性能超现有光阴极材料十倍以上,可能推动光阴极研发和应用的范式转变;浙江工业大学高翔院士团队进行亚运会主火炬的研发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燃料的应用,解决了点火、燃烧稳定性及火焰调控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了主火炬在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安全、稳定燃烧。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西湖区一直把“人才强区”战略放在首位,聚焦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产业人才,为“引、育、留、用”搭台架梯,实施“西湖英才”引智工程,建设人才“雁阵格局”,持续擦亮“栖西聚才”人才品牌。如举办杭州市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西湖对话”活动,累计开展“栖西聚才”人才品牌活动20余场,组合推出“西引岗位”人才就业品牌,组建人才引进服务专班、“一对一人才服务机制”等服务机制,打造优质人才“栖西地”,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持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据悉,今年西湖区还要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20人、创新创业团队60个、高层次人才4500人,让人才释放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同时,西湖区还设置了“科技工兵”创新服务模式,以“兵团式”组团服务,联合各类机构,设置政府、金融、孵化、市场等“兵种”。目前,“科技工兵”首批共计100人,由区内的科技人才和高校的科技骨干组成,其中区内的科技人才来自于镇街平台等单位,而高校的科技骨干则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致力于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实现高技术成果、高质量项目落地转化。

  此外,针对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丰富但成果转化率偏低的问题,西湖区因地制宜推出了“创新一公里”,打通了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难点”和“堵点”。据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打通了创新策源输出的“最初一公里”、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和建设环大学创新圈的“最近一公里”,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试验—应用转化—产业化”全过程的“创新一公里”。如今,“西湖区成果转化普华中心”已经正式成立,围绕“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知名投资人+知名科学家+新型孵化载体”的转化新平台,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创新一公里’给高校的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通道、一个空间和一定的资源,有利于将空间和资源集中起来,提高研发团队的效率,同时帮助我们和市场进行对接,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杨春节表示。

  高标准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

  早在2020年,西湖区就全面启动高校经济,先后与13所大学“握手合作”,66个高校合作园区拔地而起,800多个项目纷至沓来。2023年,西湖区将“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作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的主抓手。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是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的重要布点和创新实践,在大学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统筹科创平台、辖区高校和人才。其中,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核心建设的“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创新深化改革试点,力争树立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样板。

  据紫金港科技城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紫金港科技城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部核心区,是西湖区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全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先行先试者,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以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为“一号工程”,围绕“双核”智源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实现环紫金港创新圈的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的全域转化,并使之成为西湖区成果转化的核心区。

  “紫金港科技城有一种气质,这个气质就是创新。”在这里,创新的资源不断集聚,创新的氛围不断浓厚,创新的生态不断形成,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浙江大学、西湖大学、阿里云、华大基因是重要的创新力量。集聚了“高校、高新、高人”科创优势的紫金港科技城,紧紧依托各位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奔跑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个主赛道上。2023年,紫金港科技城成功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评为杭州首批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目前已汇聚了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90家,国家高新企业259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占全区70%。在今年3月召开的“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行动推进大会暨2024年紫金港科技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与9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进行了签约,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共5个,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多个赛道优秀企业落地于此。

  未来,针对高标准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主任陈朗廷介绍将实施“六大行动”。

  一是实施创新策源强基行动。融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区“117N”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加大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全面建成交付使用。推进华大杭州研究院、铖昌科技、浙大鸣泉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提能升级。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

  二是实施产业集群成长行动。以未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布局辐射2平方公里的生命健康产业圈,推动国家合成生物创新中心杭州基地落地。发挥阿里云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用好“云计算产业园”、“信创商密产业园”等数字经济产业聚合群落。支持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杰华特等特色企业发展,做强“镓谷芯片产业带”,打造连片产业集群,争创集成电路示范区。

  三是实施空间承载优化行动。全面深化城市设计,实现产城融合,打造具有国际标识度的一流新型大学城。加快改旧,实施“腾笼换鸟”。以永创智能、绿方科创等项目为样板,新增140万方新型产业空间,打造“一楼一产业”特色空间集群。加速立新,推动云谷建设。联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阿里云等尖端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未来产业社区。完善配套,激发城市活力。高品质推进紫金科创小镇生活服务圈、云谷绿芯公园、地铁TOD等项目,打造城市新地标,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

  四是实施转化载体提升行动。精准承接科技创新成果,打造环大学创新圈。深化“一链一院一基地”模式,打造环浙江大学创新产业圈,通过链接浙大校友会、浙大科技园、创投中介等多方资源,加强与浙江大学各学院合作。创新校地联动“双螺旋”模式,做强环西湖大学创新产业圈。高效对接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挖掘产学研项目,做强西湖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五是实施服务机构汇集行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高标准建成全省唯一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综合体,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交易、全要素资源对接、全流程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高规格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公共服务平台、投用人工智能产业孵化中心及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高品质引进中介服务类机构,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工作机制。

  六是实施要素服务保障行动,全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打造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定期举办“决战紫金之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海内外顶尖青年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知名投资专家会聚紫金港。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用好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区创业引导基金、大学产业基金及各类投资基金,推动创新成果“0—1—N”的落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赋能,叠加用好大走廊专项扶持政策和紫金港科技城2.0专项政策。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下旬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