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1 研究实现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高效合成化学品 木质纤维素来源广泛且可再生,其是木材、秸秆的主要结构成分,可以用作生物发酵、生物化工产业的原料,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第二代生物炼制原料。而多形汉逊酵母具有天然木糖代谢、耐高温以及高密度发酵等优势,有望成为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的优良宿主。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过程,同步利用了葡萄糖与木糖,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和3-羟基丙酸。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 国内首款!“破风8676”芯片自研成功 8月30日,中国移动发布核心自主创新成果“破风8676”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破风8676”芯片是国内首款基于可重构架构设计,可广泛商业应用于5G云基站、皮基站、家庭基站等5G网络核心设备中的关键芯片,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目前已在多家头部合作伙伴的整机设备中成功集成,将在以云基站、皮基站、家庭站等网络设备为代表的下阶段5G低成本、高可控度的商用网络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 北京时间2023年8月31日15时3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85次飞行。 武大团队发Science揭示黑洞如何吞噬磁场 9月1日,Science以长文形式发表了由武汉大学天文系游贝领导的国际团队关于黑洞吸积磁场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黑洞X射线双星的观测揭示了磁囚禁吸积盘的形成过程》。科研团队指出,吸积盘外区弱磁场被黑洞周围热吸积流带入而增强,吸积流径向尺度越大磁场增强越明显。研究团队通过对黑洞X射线双星爆发过程的数值模拟,第一次揭示了在黑洞吸积即将终止时,由于硬X射线的照射,更多的外区吸积物质会由于不稳定性而加速落向黑洞,致使吸积流外区产生光学闪耀,峰值滞后于热吸积流的硬X射线辐射峰值约17天。 新型“液滴电池”有望用于微型生物集成设备 英国牛津大学8月30日发布公报说,其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微小的“液滴电池”,它能影响人工培养细胞的活动,在实现可直接刺激细胞的微型生物集成设备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世界最重氧同位素首次被观测到 北京时间8月30日23时许,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称,首次观测到极丰中子的氧同位素——氧-27、氧-28。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近藤洋介(Yosuke Kondo)。来自日本、德国、法国、瑞典、荷兰、韩国、黎巴嫩等国家的人员组成了联合研究团队。研究人员认为,研究发现提供的新见解,将加深我们对原子核,特别是极端丰中子原子核的结构的理解。研究论文中使用的多中子衰变光谱技术,使得人们对多中子相关性的详细研究和对其他奇异系统的研究现在成为可能。 模拟芯片大幅削减AI模型运行能耗 模拟计算机芯片运行人工智能(AI)语音识别模型的效率是传统芯片的14倍,有可能为AI研究中巨大且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以及全球范围内通用数字芯片短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新产品由IBM Research开发,概述这项工作的论文发表于《自然》。研究人员声称,模拟芯片可以减少人工智能发展的障碍。美国英特尔公司相关负责人评价说,这种芯片“还远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但实验表明,它可以在当今常用的AI神经网络上有效工作,并有潜力支持ChatGPT等流行应用。 可穿戴设备实现“轻点手腕即可导航” 美国莱斯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织物的可穿戴设备,可用加压空气“敲击”用户的手腕,无声地帮助他们导航到目的地。这项近日发表于《Devic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用户可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设备告诉他们去的方向。这种设备可无缝集成到服装或其他可穿戴设备中。团队通过测量施加在用户身上的力和可穿戴设备形状的函数来测试该设备。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 编辑:李熙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