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关于袁隆平,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2023-06-09 19:38:23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建华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为中国的农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40.jpg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图源:中华网

袁隆平发明出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著名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仅让中国人民填饱了肚子,也将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中。

2004年,袁隆平荣获“世界粮食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解决14亿人吃饭难题

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他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然后到长沙市读高中。1953年,他考入了西南农业大学,开始了他的农业科研之路。

1956年,袁隆平被派往苏联学习水稻育种技术。他在苏联学习了两年,学成归国后,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他在长江下游地区进行了多年的水稻育种实践,但是由于品种的局限性,产量一直无法提高。

1973年,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他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践,终于在1974年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这一品种的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20%以上,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上世界六十年代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4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中国农业注入新活力

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发展,袁隆平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杂交水稻技术的进步。他不断地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推动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他不仅是技术上的领袖,更是精神上的楷模。他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事业。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袁隆平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

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平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来源:综合中国科学报

作者:刘建华

编辑: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