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0 我国海上首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开钻 3月19日6时许,随着对讲机传来“启动”的指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中国海油恩平15-1平台响起设备轰鸣声,喷涂有蓝色“中国海油”字体的马达钻具开始缓慢下沉入海。恩平15-1平台正式开启二氧化碳回注井钻井作业。这是我国第一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郭永宾说,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实施的第一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标志着中国海油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钻完井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 中科大科研人员提出新型技术路线释放全固态锂电池潜力 电池技术是新能源车、储能等“双碳”技术的核心之一。全固态锂电池由于采用了不可燃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液态电解质,相比较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因此成为下一代锂电池的研究焦点。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团队在智能语音交互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发声相关信号,并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将其识别和合成为语音,还原准确率超过90%。这一研究结果为语音识别与交互系统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人工智能子刊《自然·机器智能》上。 云南发现新记录植物大花舟翅桐 近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在开展资源监测过程中,发现一未知乔木树种。经中科院专家鉴定,该植物为舟翅桐属大花舟翅桐,系我国首次发现有该属植物分布。据了解,大花舟翅桐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进一步体现出我国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哈勃望远镜观察到“流浪黑洞”离开星系的迹象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流浪”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可能是从所属星系中弹射出来的,正拖曳着一条由炽热气体和新生恒星组成的尾巴在太空中前行。这颗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的2000万倍,速度每秒约1600千米,是美国耶鲁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一个遥远星系时发现的。相关论文日前在美国阿奇夫论文预印本网站上公布,并即将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研究显示: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应短缺将达40% 在联合国2023年水事会议前夕,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世界正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应将短缺40%,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会出现更严重短缺。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将水资源视作一项全球共同利益来管理,而水资源过度使用、污染和气候问题都在威胁着全球的供水。根据《卫报》(The Guardian)3月17日报道,全球水资源经济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指出,为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各国政府必须紧急停止高额的农业补贴,此外,采矿与制造相关的行业也必须彻底改变其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 世界首批:雄鼠细胞育出小鼠 研究人员首次利用雄鼠的细胞培育出卵细胞,再使其受精,最终诞下7只健康小鼠。日本大阪大学和九州大学研究人员上周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报告了上述研究成果。目前这项研究尚处于概念验证阶段,距投入实际应用仍遥遥无期。一些专家认为,对于干细胞研究和生殖生物学而言,研究所取得进展有突破性。 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部分设备已启动 据共同社日前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的部分相关设备,在通过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的检查后于3月17日开始运行。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早前表示,预计今年春夏季前后会开始排放核污水。但由于放射性元素“氚”无法淨化,用于排放的海底隧道和以海水稀释核污水的设备仍在建设之中。现已建设完成的部分设备正接受原子能监管部门的检查,约230项设备中有约6成已合格。2011年“3·11”大地震导致东京电力公司运营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堆芯熔毁、放射性物质外泄,持续冷却堆芯的作业以及雨水、地下水流入反应堆设施产生了大量核污染水。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已储存约132万吨核污染水,且核污染水还在不断增加。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编辑:杰西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视觉:龙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