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曾是绝密

2023-03-03 18:41:42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宁河区),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原子核理论领域内的空白,而且在氢弹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图片来源:央视频

  于敏负责研发的氢弹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了“于敏结构”,为氢弹后续的小型化、实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在氢弹领域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而著名的“于敏结构”,不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来者,都无法在技术领域对其形成压制或者突破,可谓独步天下。

  2019年,于敏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5年在北京举行的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致力国防研究

  于敏的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他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隐姓埋名30年

  过去,于敏这个名字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在最新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于敏终于露面了,让大家了解了他。

  他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他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刘建华

  编辑: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