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5日,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各项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参试各单位正在加紧开展任务准备,全力以赴确保空间站建造任务决战决胜。 10月25日,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在转运途中。图源:新华社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梦天实验舱专属“座驾” 长征五号B是我国低轨运载能力最强火箭,为满足我国空间站建设等大型低轨有效载荷的发射需求而研制,攻关历时10余年,克服了四大关键技术,2020年5月首飞,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实验舱。 此次将是它第三次负责空间站舱体的发射任务,之前已经发射过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 本次任务中,科研人员就针对梦天实验舱的形状、重量对火箭进行了特殊设计。 比如,专门在火箭整流罩上设计了操作口的开口; 为满足梦天实验舱上升段无线通信的需求,在火箭整流罩上定制设计了整流罩相应的透波口; 比如在轨道方面,也对满足梦天实验舱入轨的需求进行了轨道的设计,以及入轨精度的详细评估。 “梦天”和“问天”有什么区别 中国空间站建设,共有两个实验舱。问天和梦天都是实验舱,二者有什么分工上的区别? 问天实验舱可看作“生物实验室”,执行生命科学实验。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天实验舱可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是一个集平台功能与试验载荷功能于一体的“全能型”选手。在问天实验舱的工作舱内,搭载了8个实验柜机位,部署了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等4个科学实验机柜。利用空间站的高真空低位重力、宇宙辐射等环境,人可以参与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 梦天实验舱搭载的科研设备。图源:央视新闻 而梦天实验舱主要做物理和材料科学实验,可看作“物理实验室”,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多相流与相变传热、基础燃烧过程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同时,将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氢钟、铷钟、光钟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组,构成在太空中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时间频率系统,开展引力红移、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等前沿的科学研究。 梦天实验舱配置了一个货物气闸舱和一个舱外展开试验平台。今后需要在舱外安装的科学试验设备,可以通过货运飞船运送到空间站,再通过货物气闸舱把载荷送到舱外,由机械臂或者航天员把它安装到舱外的平台上,这样可以实现舱外试验项目不断更新。 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收官阶段 当前,我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收官阶段。 按计划,年底前将实施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飞行和神舟十四号返回等4次任务,完成空间站建造。 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空间站三舱飞行器依次发射成功后,将在轨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形成“T”构型组合体,长期在轨运行。组合体在轨运行寿命不小于10年,并可通过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目前,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各项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据了解,在轨的航天员也进行了相应的一些交会对接的在轨训练,做好了迎接梦天实验舱的准备。 文昌航天发射场2箭2舱(船)同时在场区进行测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步开展载人飞船发射和回收任务准备,测控通信系统陆海天接力、全天候值守保障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出差”过半,神舟十五号乘组正在加紧训练,各项空间科学实验扎实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实现在轨“换班”,并首次形成六舱组合体构型,首次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与国际空间站有何不同 “开展空间站工程,将从国家全产业链角度,极大地引领和带动包括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前沿学科和原材料、元器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前,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表示,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而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它的规模大约有423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柏林厚解释说,这主要是在建设思路上按照符合中国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考虑,综合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可以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 据了解,中国空间站主要有五大工程目标:一是建造并运营近地空间站,突破、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长期安全可靠飞行、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提升国家航天技术水平,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二是突破、掌握和发展近地空间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技术,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问题,实现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三是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能力,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空间应用,以及科普教育,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四是开展国际(区域)合作,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做出积极贡献。五是以在轨服务、地月和深空载人探测需求为牵引,试验和验证相关关键技术,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积累技术和经验。 (中国小康网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央视新闻、央广网等报道) 编辑:风华 审核:龚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