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濒危植物百年后再出现 近日,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中,科研人员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贡嘎山东南坡,发现了“失踪”百年的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1908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四川西部曾采集到3份尖齿卫矛标本,此后110多年间,再无人发现该物种。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22年)红色名录的分类和标准,尖齿卫矛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科研人员正尝试进行种质资源收藏保存和在植物园引种该植物。 波前检测技术和晶体加工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科院高能所多学科中心光学团队基于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和晶体实验室实现了衍射极限水平的波前检测和晶体加工技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光束线建设的又一项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香港城市大学研发第三代柔性太阳能电池 据香港星岛网报道,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教授任广禹及叶轩立团队研发如菲林(胶片)般轻薄又可弯曲的第三代“柔性太阳能电池”,并把此突破性技术用于研发兼备光伏发电及隔热节能功效的“透明智能窗户”,促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气温升高2℃对小麦产量和价格有何影响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天一联合皇家荷兰气象研究所等国内外13家科研机构开发了一个基于全球环流模型、小麦生长模型和一般均衡经济模型的集合模拟方法。该模型解析了未来增温2℃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气候极端事件对全球小麦产量、价格和供给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全球2℃增温下,CO2的施肥作用可以有效抵消增温导致的产量损失,未来全球小麦产量或出现少许增加(约1.7%)。 上海硅酸盐所等在柔性热电技术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仇鹏飞、史迅、陈立东等,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章贞合作,开发出系列高性能p型无机塑性热电材料。科研人员研制出厚度仅为0.3mm的超薄π型柔性热电器件,其功率密度数量级高于已报道的柔性热电器件,且还数倍高于现有的刚性热电器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 钟南山:希望推动哮喘的基础 与临床转化研究,惠及更多患者 8月19日,“全新呼吸”中国哮喘患者在线登记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Ⅱ期在广州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随着对哮喘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哮喘的诊疗模式也在持续改进。通过基于哮喘标准病历的全国哮喘患者登记平台的建立,以及哮喘单病种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共享,积极推动哮喘临床诊治规范的制定,从而提升中国哮喘的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 频繁的人类活动让濒危兽类急剧减少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员带领的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开展了人为干扰下哺乳动物夜间行为功能多样性丧失与变化等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正加剧濒危兽类局域丧失,国际期刊《保护生物学》和《全面环境科学》先后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哪些动物更能抵御气候变化影响 丹麦和挪威研究人员近期在美国生物学期刊《电子生命》上介绍,他们分析了全球157种陆生哺乳动物至少10年的种群波动数据,并将它们与收集动物数据时的天气和气候数据进行了比较,借此了解动物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结果发现,当极端天气来袭时,非洲象、东北虎、黑猩猩、美洲驼、灰熊、美洲野牛等寿命长、后代少的动物更不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一些老鼠、北极狐、北极地松鼠等寿命短、后代多的小型动物受极端天气影响较大。研究认为,大型长寿动物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更小。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中国科技网、海外网等) 编辑:杰西 审校:赵狄娜 视觉:龙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