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常谈》说起

2024-05-24 10:53:16 来源:《小康》 作者:万小茜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对于朱自清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是,朱自清先生不仅是诗歌、散文大家,也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经典常谈》正是朱自清先生国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薄薄一本,但条目清晰、陈述练达。

国学经典文字晦涩,用朱自清的话说是“佶屈聱牙的古语”,再加上中学时文言文的学习不够扎实,因此总觉得读不懂。《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13专题研究,属概论性质,文字浅显易懂。因此,我是抱着十分功利且浅薄的想法,企图通过较短时间、少量文字获取经典著作的皮毛。谁知,一旦读起这本书来,却似乎打开了另一片天地,遨游到了广袤无垠的知识空间,触碰到了一些未知或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一是国学经典保存、流传的难度超乎想象。《经典常谈》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尚书》的古今版本之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在历史中命运多舛,几经绝传又复重现,还出现了冒名顶替的版本,导致“假书”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官书”和考试版本,直到清朝真相才浮出水面。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经典是记录可供使用,还起着启蒙、教化、引导的作用。经典的传承除了与文化价值、保存技术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还极大地受制于统治者的政治倾向。一本《尚书》的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复杂、曲折和离奇的过往,真是可悲可叹!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开启智慧的前提是校勘整理出原版或接近原版的版本,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迷雾中寻求版本的极致,这一目标背后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努力。《尚书》的故事正是无数经典著作在岁月中穿越流转的一个缩影。

二是国学经典的“无用之用”可为大用。在我国,如《论语》、《中庸》等古代经典著作虽家喻户晓,但通读、精读的人只在少数,其阅读难度之大让人望而生畏。正因如此,才凸显经典训练的必要。经典训练既在于课堂学习方法的教授,也依赖于经典训练书籍的编纂。《经典常谈》固然能够起到很好的启蒙和普及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引发读者进一步研究经典的兴趣,借这只“小船”航行到“经典的海里”。

为什么经典如此重要?读经典的作用是什么?从宏观方面来讲,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认同,是我们面对过去、面向未来的金钥匙。具体到每个人,经典训练的价值却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可是有“无用之用”。叶圣陶先生在《读经典常谈》一文中有着极其精彩的阐述,他说:“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千年以降,正是这些“无用之用”塑造、承载、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历史的堆叠下形成了供我们尽情遨游的文化宝库。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只有牢牢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为奋进新征程、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强大的精神动力。(作者:万小茜)

编辑:龚紫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