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的想法天马行空,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时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黄金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在指南实施的说明中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品质,而且还在语言领域、数学领域和艺术领域中分别提到了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发现幼儿的创造力,抓住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契机,并采用适宜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既是国家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认识——幼儿令人惊奇的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力?我们又如何判断幼儿是否拥有较高水平的创造力?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产生新颖、奇特且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简而言之,创造力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具象的新事物和抽象的新事物。创造力几乎广泛地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并不只存在于那些有伟大成就的人身上。它不仅存在于成人的科学研究活动当中,也存在于幼儿平凡和日常的生活当中。比如,幼儿自己创编的儿歌故事,创新玩法的各种游戏,以及自制的别出心裁的小物件等等,这些都蕴藏着他们独特的创造能力。那进一步而言,创造力到底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呢? 第一,创造力离不开想要创造的热情。这是创造力产生的的动力系统,包括内在的需要、动机以及兴趣等积极诱因。一个拥有创造力的孩子肯定是一个对探究新事物充满热情的孩子。婴儿会把抓到的东西放进嘴里吮吸,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喜欢蹲在地上观看蚂蚁,再大点喜欢拆开家里的一些小物件。这些都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他们的脑袋里总有许多“为什么”,透露出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气势。这就是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热情,是幼儿创造力开发的动力源泉。 第二,创造力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这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它涉及了选择、推理、比较、分析、想象、联想等等认知过程,凸显了思维的流畅性、批判性和变通性。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热情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才可能转变为创造力。这种求新求变的思维体现在他们创编的儿歌故事里,隐匿在他们与众不同的画作中,也蕴藏在他们设计的游戏规则当中。幼儿对这些已有经验做出的原始而有意义的个体性解释就是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三,创造力的生发需要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社会创造力理论通常以产出或者社会认可的形式作为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性产出必须是原创、新颖的“东西”。此种“产出”的完成是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基础的。比如,幼儿创编的儿歌需要一定的词汇量,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制作的手工作品需要基本的技能与技法;幼儿创编的游戏规则需要他们对竞技和游戏规则有一定了解等等。可见,创造力的产生离不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第四,创造力需要固化的产出物来承载。戈尔曼等人认为创造力需要以社会认同为前提,需要与社会认可的产出紧密结合。可见,创造力是一种把内在的创造性思维变成显现的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践能力。所以,创造力最后一定会形成一些可看见的、可听见的或者可触摸的外显物被我们所感知。生活中,当我们认为某一个孩子拥有高水平的创造力的时候,往往是看到了他令人惊讶的表现,也许是造型奇特的怪兽,也许是创编的顺口溜。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幼儿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内隐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关注他们明确的创造性表现。 与成人相比,儿童没有过多原有经验的束缚,没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创造是他们了解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幼儿的心之所向、脑之所思与身之所行,就能捕捉到他们那令人惊奇的创造力。 辨别——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契机 我们已然知道,从人生的发展来看,学前阶段是人类大脑细胞生长和发育、神经联结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是个体创造性动力萌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期。那么,从培养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创造力又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时刻呢?只有识别到这些至关重要的时刻,我们才能抓住创造力培养的契机。 第一,创造力产生在新旧经验转换的时刻。幼儿创造力的产生看似突然实则有迹可循。比如,有一名男孩画了一台“神奇吸尘器”。这台吸尘器的主体下面有轮子可以移动,后端有个储存器装着消毒药水。他说这台吸尘器能够自己移动,并能够自动捕捉、消灭病毒。这幅画是男孩在疫情期间画的,他家里也有一台扫地机器人。对男孩来说,消毒和扫地是两种生活中的旧经验,最终完成神奇的吸尘器是新经验。当他试图将已有的旧经验进行结合创新之时,创造力便悄悄萌芽。 第二,创造力产生在创造性思维加入的时刻。创造力是建立在能够超越传统规定的关系,将多个不同领域的创意联系在一起的聚合和发散思维、抽象和形象思维、逻辑和非逻辑思维协调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一言以概之,创造力是建立在创造性思维之上的。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产出”一定蕴含了制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蕴含着制作者的新经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经验的产生不一定就是创造。比如,小男孩神奇吸尘器的完成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将喷洒消毒水的工具和扫地机器人进行外形和功能上的结合与创新;二是,将创造的新形象用外显的形式展示了出来。如果只有后者,也会有新经验的产生,但是是关于绘画的新经验,提升的是绘画的技能。所以,在经验转换过程中,只有创造性思维的参与才会催生创造力。 创造力的提升是一个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的新旧经验不断转换的螺旋上升过程,掌握这种规律就能更好帮助我们识别孩子创造的时刻,同时也掌握了孩子创造力提升的密钥。 实践——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也不是仅靠传授就能获得的知识。创造力是一种内在的热情与思维,通过实践而外显化的一种能力。幼儿创造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从情感到思维再到具体行为的多层次的支持。 第一,支持幼儿探索的欲望和热情,滋养创造的沃土。驱动整个创造过程的第一基本要素是内在的动机,动机激活认知和态度,使得个体能够面对创造过程中的固有挑战。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对周围世界天然的好奇和探索热情就是驱动创造的最好动机,这使得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创造的潜能。好奇心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推动儿童去探索事物的真相。他们大部分的创造性行为都来自于好奇心的驱使。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小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让他们感到探索是允许的、安心的、快乐的,幼儿才能一直保有这种热情。 第二,激发幼儿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播撒创造的种子。只有好奇心和探索冲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思考与探究才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父母和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和概念连接,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另一种新颖、独特且具有意义的新型思维框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关注幼儿作品的特别之处?是否引导幼儿关注这些特别之处?是否肯定这些特别之处?如果我们能通过引导式对话以及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等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就为他们播撒下了创造的种子。 第三,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提供创造的营养。已有的感性经验是创造的原材料。父母和教师可以尽最大努力帮助幼儿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创造并不是完全地无中生有。如果幼儿不知道很多领域,没有很多感性经验,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可以选择的,也不会有可以用来组合创新的原始素材。拥有不同领域的感性经验不仅会增加幼儿发现自己兴趣,激活创造的动机的可能性,更能够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和教师要多带幼儿去感受、体验各种不同的经验。经验越丰富,感受越深刻的幼儿越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增加创造的可能性。 第四,创造经验发挥的空间,洒下创造的阳光。内隐的是创造性思维,外显的才是创造的能力。对于幼儿而言,重要的不是创造水平有多高,而是敢于创造和习惯于创造,即“敢想敢做”。当幼儿有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的时候,父母和教师要为他们想法的实现提供各种支持,让他们的想法变为现实。只有在这种宽容、自由的氛围下,幼儿才能感受到他们是可以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是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的,才能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不仅如此,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得到满足,也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被激发,感受到创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创造的能力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我们要从精神、思维和行动上呵护和支持幼儿的创造,让创造激发创造! 作者:郭姗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