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发布,揭示智能时代睡眠健康趋势

2024-03-20 11:31:09 来源:中工网 作者:徐新星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3月19日,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在北京发布。来自社科院社会学所、社科文献出版社、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等出席会议。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基于“智能时代的睡眠健康”的主题,全面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对于大众睡眠质量的深度影响,针对手机成瘾、网络使用对睡眠的影响以及公众对智能睡眠产品和服务需求等进行了专题深度解读。

  2023年,63.7%的被调查者在22~24点上床睡觉,71.2%的被调査者在6~8点起床,48.2%的被调査者能在半小时左右入睡;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37±1.35小时,与2022年的7.37±2.21小时持平。报告显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为62.61分,较2022年降低了5.16,较2021年降低了2.17。相比2021年和2022年,2023年被调査者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等上的得分均较高,说明被调查者的主观睡眠质量更差、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入睡、睡眠紊乱程度更高、更多地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更受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在扩展了社交、娱乐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带来了手机过度使用和可能增长的手机成瘾问题,手机成瘾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通过对睡眠质量、手机成瘾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睡眠质量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睡眠质量的7个维度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睡眠质量,需要降低居民的手机成瘾程度。

  整体来看,不同程度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0%。对比来看,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短时间睡眠(6小时及以下)比例较高、长时间睡眠(10小时及以上)比例较低。低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短时间睡眠比例较低、长时间睡眠比例较高,但与中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差距不明显。对于互联网数字工作者而言,需要关注的是其办公地点、时间、方式相对灵活,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清晰,因而其睡眠状况更可能受到工作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为睡眠领域注入了全新的动能。从理论层面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睡眠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先进算法为睡眠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使得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实现对睡眠数据的准确分析并做出预测。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睡眠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还可以为睡眠实践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报告显示,被调查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的积极维度的积极性态度得分高于对消极维度的包容性态度得分。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的积极维度的积极性态度平均分为3.50分,其中“人工智能有许多有益的用途”得分最高,为3.81分,被调查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的消极维度的包容性态度平均分为3.20分。报告显示,有30.45%的被调查者愿意使用智能睡眠产品改善睡眠,有31.64%的被调查者不愿意使用智能睡眠产品改善睡眠,有37.91%的被调查者对使用智能睡眠产品改善睡眠持中立态度。

  报告对睡眠产品的消费需求展开进一步论述,提到不同群体对睡眠保健类产品、睡眠环境类产品、家居助眠类产品、AI科技类产品的消费需求程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家居助眠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均值为3.45,明显大于睡眠保健类产品、睡眠环境类产品与 AI 科技类产品。目前,家居助眠类产品的主要类型有助眠枕头、床垫等,通过聚焦家居助眠类产品中的典型产品——床垫,能进一步分析不同群体对助眠产品功能的需求。报告显示,不同群体对床垫功能的需求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最大为 3.73,最小为3.13,均大于中间值2.50;不同群体对助眠放松按摩功能的需求最大,第二是多角度睡姿功能,第三是舒适唤醒功能。在市场供给方面,可以增加对床垫使用场景的关注,为改善睡眠提供更合理的方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