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NSSI吗?青少年这种行为引起学者广泛关注

2024-02-29 16:25:17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作者:姬薇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说:“当锐器划伤身体时,我才感受到平静,我不是真的想要结束生命。”

  研究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最为常见,12-14岁是高峰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发生比例为7.5%-46.5%,在大学生中为38.9%,在成人中为4%-23%。

  家长说:“现在条件这么好了,我想不通孩子为什么会干这种傻事,他平时很听话的,医生,我的孩子是怎么了......”

  庆幸的是,绝大多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一个特点:自伤,并非寻死,而是为了“求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一行为呢?

  本期特邀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陈慧详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机,以及哪些青少年会有自伤行为。

  新冠疫情后NSSI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种行为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然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当一个孩子需要通过伤害身体的方式来获得关注或慰藉,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无比心酸的事情,是他们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在精神心理科门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群青少年,花儿一样的年纪本该青春洋溢,但他们却个个满目愁容,步伐沉重。如果问他们心情不好时会做些什么,他们往往会说用小刀划自己,“看到自己伤口流血,心里就痛快了”。

  这种伤害身体的行为,并非像常人理解的那样在寻求关注,或是单纯的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在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修订过程中,这种行为被列入第三部分并给出了建议的诊断标准,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NSSI行为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不以死亡为目的直接、故意伤害自身器官和身体组织,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

  哪些行为属于NSSI?

  根据目前的研究,常见的NSSI行为方式约有12种,如切割、烧灼、划伤、撞头、击打等。其中,选择一种自伤方式患者的比例约为42.3%,选择两种、三种自伤方式者各占28.8%及13.5%。研究显示,女性更倾向采用割和刮的方式,男性则更多采用烫烧或击打自己的方式。

  青少年实施NSSI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一项针对120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特征分析发现,伴有NSSI青少年的常见自伤动机包括以下5种,缓解压力或焦虑的心情;控制自己,使自己冷静下来;有无法停止伤害自己的欲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应对悲伤、失望的情绪。可见对于伴有NSSI的青少年来说,常见的自伤动机其实是为调节自己的情绪。

  什么样的青少年会有NSSI风险?

  NSSI行为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危险因素涉及到人口学、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个方面,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人口学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与青少年NSSI相关的人口学危险因素主要是性别和年龄。在性别方面,有更多证据表明,女性NSSI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在年龄方面,57%的NSSI首发年龄在12~15岁,高峰在15~16岁,18岁以后发病率则逐渐下降,超过25岁还出现NSSI的患者很少见,因此总体年龄趋势呈“倒V”字型。

  2、个人因素:研究发现,存在以下特点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NSSI行为:内向性格、低自信者;性格中有冲动、追求刺激、喜欢标新立异特点者;性取向偏差者;存在网络成瘾、饮酒、物质滥用、纹身等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者;罹患精神类疾病者。

  3、家庭因素:调查发现,经历儿童期虐待、抚养人的忽视、父母过分控制、家庭成员缺失、成长于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NSSI.

  4、学校因素:校园欺凌、学习压力、同学效仿等可能成为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5、社会因素:不恰当的媒体宣传和不良网站也是导致青少年发生NSSI行为的高危因素。

  不会致死的NSSI,为何备受学界关注?

  NSSI行为虽然一般不会致死,但极具危险性。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低频率和少部位的NSSI行为是成年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志之一,而高频率和多部位的NSSI行为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已被证实是预测自杀的重要危险因子。

  此外,NSSI行为可以出现在多种精神障碍中。临床研究发现,伴NSSI的青少年有87.6%被第一诊断为精神类疾病,如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品行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进食障碍等。在精神障碍患者中NSSI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由此可见,NSSI已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重要精神卫生问题,不仅会造成青少年个体的痛苦,还会给家庭、学校造成沉重负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心理科医生的忠告

  如果您的孩子频繁出现上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或者出现情绪、睡眠等问题,一定要尽早到精神科/心理科就诊,获取专业的帮助和指导。在面对痛苦的路上,您和您的家人不必单枪匹马独自承受,勇于利用专业资源,就走在了希望的路上。

  聚焦

  一家三口同时查出患上甲状腺癌

  据荔枝新闻,江苏42岁的杨女士因经常咳嗽、喉咙内有异物赶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甲状腺癌。在医生建议下,陪护的母亲和弟弟也做了检查,结果都确诊为甲状腺癌。医生介绍,甲状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定期检查,包括超声和甲状腺功能检测;如果有甲状腺相关的疾病,比如甲状腺炎,需及时治疗;如果出现颈部肿胀、喉咙不适、声音改变、呼吸困难等,要及时就医。

  聚焦

  家长留意孩子“开学综合征”

  据厦门疾控,每年开学季都是儿童精神科的就诊小高峰。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吴为阁提醒,开学初,在生理方面,孩子可能会出现失眠、嗜睡及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疲倦、食欲不振等情况;在心理方面,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这些“开学综合征”的表现是正常现象,需要家长及时帮助孩子做好调整。家长要正确认识儿童心理问题,当发现孩子出现了相关问题无法调整,或者精神疾病的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尽早就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