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健康中国论坛顾问张世平 中国小康网讯 5月30日,“健康中国论坛2023”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主办、北京盛心集团承办,《小康》杂志社协办。这是国内首个从政策研究视角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国家级论坛。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健康中国论坛顾问张世平进行《关注国民心理健康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心理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有机组成,在影响健康诸要素中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对心理健康建设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精神卫生法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把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列入其中。党的二十大更加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些都为加强心理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不平衡现象增多等因素,尤其三年疫情的冲击,使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愈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明显增多,呈年轻化发展趋势。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6.1%,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占73.6%,心理健康人数仅有10.3%。疫情下心理与精神障碍发病率显著升高,约1/3人群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目前我国精神类疾病患者已超2亿人,其中成年人各类精神疾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6.6%。80%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63%的产妇有产后抑郁现象,抑郁症发病群体80.42%是30岁以下年轻人。在几亿青少年群体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二是职业群体、公职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更趋严重。据抽样调查,超1/3的心理评估对象面临职业发展困扰。无业失业人员的抑郁风险率高达31%。公职人员、国企职工、医护人员、学校教师等虽然工作稳定、福利较好,但也极易出现焦虑、压抑、攀比、失落等情绪问题。参加调查的国企员工中有24.0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领导干部更是需要关怀的群体,他们责任重、压力大、涉面广,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影响很大,也极易走向极端。 三是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相互交织,成为亚健康和慢性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不同的心理状态对躯体健康影响巨大,心理问题常会伴随着生理现象,它们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极易导致长期失眠和焦虑、抑郁情绪蔓延,甚至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和其它慢病。目前有50.1%的慢病人群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倾向。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指出,人类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21世纪的精神类疾病时代。据估算,全球范围超3亿人罹患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四是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表现在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缺失,精神卫生资源不均衡,精神障碍防治面临诸多困境,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严重短缺,专业能力和服务规范有待提升。目前,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只有5千多家,三甲医院多是药物介入,对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相当一批综合医院、省级医院没有精神心理科,50%的县医院没有精神科医生,只有不足10%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正规治疗。精神类执业医生不足4万人,注册心理师不足5千人,与90多万心理师的现实刚需差距甚远。人们对心理健康存在认识误区,不愿承认这方面问题,有的需要心理支持也羞于启齿。 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一是工作压力过大。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国企民企员工都面临巨大的任务压力和岗位竞争,每天频于奔波、加班加点,身心疲惫,很难有稳定的作息时间和丰富的业余生活。尤其领导干部要直面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极易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烦躁情绪等。 二是内心出现失衡。面对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及一些丑恶现象,许多人极易出现内心的不平衡和逆反心理。尤其当自身的底线原则与现实不符、个人的发展预期未能实现,就会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三是缺乏沟通排解。现代人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不愿意过多社交,客观上也缺少关爱沟通排解的渠道。许多职场员工与上级领导和身边同事思想和情感交流很少,有想法不说,有委屈忍着,心理压力不能及时释放。 四是家庭矛盾影响。有的是家庭缺乏和谐关系,有的是遇到家庭困难,给本人带来了情绪影响和生活压力。许多领导干部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工作,也容易忽视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由此影响家庭和谐,造成心理问题。 此外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生活不规律、习惯不健康、长期缺少睡眠或失眠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它的影响巨大,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品质、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到岗位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和谐,甚至会给家庭给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曾有专家做过实验,员工在和谐健康心理状态下的生产能力比在心理不健康不和谐状态下的生产能力高出数倍。健康心理存储的智慧和能力,能转化成更大生产力。二是它的特征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能够有迹可循,多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而成,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通过早期介入、及时干预来进行疏导,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一定酿成疾病。三是解决它必须系统发力,不能单靠某一方力量,应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在专业机构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家人的陪伴、组织的关爱、社会的包容、个人的努力来共同解决。 据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政府主导,把心理健康系统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心理健康系统化建设包括完善的法律制度、系统的服务机构、规范的行业标准、专业的人才队伍。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提升精神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多措并举,着力解决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增强基层医院的精神卫生专业配置,三级以上综合医院都应设立精神心理科;支持针对心理健康的综合平台、专业平台、咨询平台建设,构建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业服务体系,实现对不同心理问题人群的分层次立体化覆盖;注重对执业机构的规范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科医护人才队伍后继乏力的问题。 二、协调联动,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党群组织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领军作用 员工每天投入职场的时间精力最多,表现和影响心理情绪的主要载体也是在职场。用人单位应当也能够担当起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将其切实摆上位置,纳入工作议程。党组织是党员干部的家,肩负着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干部的多重任务,理应关心干部的成长,化解干部的心结,鼓励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维护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和代表维护职工权益的双重使命,在加强职工心理建设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在这方面,许多地方党群组织都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它们建立了关爱干部职工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把心理建设与党建工建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口前移,把着力点放在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关爱和精神疏导上 对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对待、一概而论,必须细分对象、因需施导。根据不同情况可细分为4个层面:一是对于绝大多数人员来说,主要是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引导他们磨炼意志、强大内心、提高抗压能力。二是对于出现情绪变化的人员要及时沟通,提供心理疏导,促其化解郁闷、积极面对。三是对于已经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员要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舒缓情绪、调整心态、重拾信心。四是对确有心理疾病的人员要尽快提供专业治疗和药物干预。职场心理建设主要是前3种情况,大多可以通过积极疏导和自我调节来以予解决。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有这样的显示:91%的受访问者都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但实际确诊的只有30%,其他人都不是问题,但为什么认为自己有问题呢?说明许多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焦虑和多虑现象,给予及时的心理关怀和精神疏导就更为重要了。 四、创新载体,构建务实有效的引导、激励、预防机制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多重需要。应从工作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汇集多方力量,拓展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搭建关爱服务平台,引导人们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以开阔的胸襟看待周围事物,培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开展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帮助他们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通过科学公正适当的激励方式,提升干部职工的职业方向感和组织归属感,鼓励他们乐观向上、争先创优;应因地制宜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控制,力求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对遇到重大变故的职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促其化解不良情绪。 五、科学引导,助力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和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适当运动、保障睡眠、平衡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维护身体健康,对维护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应面向不同群体大力普及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调动自身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主导作用,开掘心理潜能,提升健康素养,当好自身心理健康的守门人。还应面向社会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摒弃对精神心理问题的社会偏见和污名化现象,营造平衡工作家庭、提倡劳逸结合、融洽人际关系、关爱心理问题患者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务求实效,注重科技引领和专兼结合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创新手段,能够为干部职工心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在线课堂、视频咨询等多种方式,更科学高效便捷地服务干部职工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人才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保障。用人单位特别是单位工会组织应充分开掘现有资源特别是自身干部资源,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辅导员队伍,切实承担起员工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任务。我认为工会每一名干部都应成为维护职工心理健康的责任人。 职工工程由全国总工会直属单位单位负责牵头;老年工程由央企和民企代表共同牵头;儿童工程由全国妇联所属中国儿童中心负责牵头。三项工程承载两大使命:一是倡导新观念,即推动人们更新健康观念,转变生活方式,调整不良习惯,提升健康素养,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二是建立新体系,即建立立足基层、覆盖百姓、与医疗体系形成互补的全民、全时、全程、全面、全新的智慧化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工程将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科技化、国际化的原则,落地一批有规模、有质量、可持续的健康项目计划。 其中的全国职工健康促进工程已两次写入全国总工会执委会报告,列入全总“十四五”规划,成为工会系统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此项工程正着力推动三级健康小屋建设,依托各级工会和企业工会现有场地,共同创建职工健康小屋、健康服务中心和康养基地,都有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内容安排。把以上信息提供给大家,希望得到各界朋友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同志们,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维护全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为促进人民健康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张世平简介】 张世平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妇联副主席 (兼职)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 编辑: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