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今天是世界结核病日,不少人认为结核病已经成为历史,远离了日常生活,其实并没有。3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周刊》发布了我国今年1月的法定传染病感染情况,作为法定乙类传染病的结核病,报告病例60660例,死亡383例。在所有传染病中,结核病的死亡病例数仅次于艾滋病(1730例),但是社会对结核病的防控意识远弱于艾滋病。 赵雁林在沙龙上作发言。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供图 “目前,结核病防治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早期发现。”在近日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举办的“技术升级,加速我国终结结核流行进程”主题沙龙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说。 与许多国家一样,“因症就诊”是当前我国结核病患者发现的主要方式。3月12日,一项发表于《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表明,超过1/4的肺结核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能具传染性。这项研究是对8个非洲国家和4个亚洲国家超过60万人的调查数据进行荟萃分析所得。这些没有症状的肺结核患者就像是“沉默”的传播源,威胁着大众健康。 3月12日,《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的关于结核病的一项研究。图片来源:《柳叶刀·感染病学》官方网站 赵雁林认为,亚临床期结核病患者(体内有病变但临床没有表现,用医学手段可以检测到)和活动性结核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群体,如果能够关口前移,尽早发现这两种结核病人并加以干预,阻断传染,便能减少其在社区中的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结核病是世界第二大单一传染病致死病因,全球有130万人死于结核病,仅次于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是艾滋病的两倍。中国仍然是结核病例第三多的国家,2022年新发患者数为74.8万,占全球结核病感染者总数的7.1%。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首席代表顾问杨建悦也表示,最新的研究表明,未就诊的病人导致的结核病传播占结核病社区传播的70%,因此,主动筛查以及预防性治疗的策略对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2023年9月召开的第78届联合国大会结核病防治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重申了中国终止结核病的承诺,他强调:“中国愿继续支持联合国的工作,与各国一道,加强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全面地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为改善亿万结核病患者的健康和福祉,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表示:“今天,我们拥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知识和工具。我们有政治承诺,我们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会:有机会书写结核病故事的最后一章。” 目前,我国的结核病发病率大约是52/10万,而江苏的发病率是22.8/10万,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江苏省疾控中心慢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竺丽梅介绍,早在2021年,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江苏所有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所有影像资料都上传到这个平台,从而实现了影像资料的统一存储、质控和调阅。江苏省于去年年底将AI人工智能阅片系统装在该云影像平台上,未来有望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人工智能辅助阅片实现包括肺结核在内的肺部疾病的早期发现。 在云南省,信息化手段则让患者免去了奔波于各个医疗机构之苦,大大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所长许琳介绍,依托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云南省将患者筛查路径和筛查结果联通起来,各个医疗机构都能通过该系统看到患者的情况。发现只是第一步,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云南省还通过省级资金支持,将快速诊断技术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截至2020年,云南省实现了全省县(市、区)级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全覆盖。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介绍,诊断工具的创新可以助力实现病例发现方面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主动筛查的可操作性。例如,快速分子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升耐药结核病的诊断率,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传统的痰液样本很难采集,在筛查时,一半以上的病人采集不到痰液。而舌拭子作为一种采集更为简便、快捷且生物安全风险较小的方法,可成为理想的替代方案。在结核病舌拭子检测技术领域,中国已具备独立研究、开发、生产的能力,预计2025年会有多个产品上市。这既可解决患者无痰可测的难题,也让大规模结核病筛查成为可能。(刘昶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