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潮涌大湾区

2024-05-27 11:17:52 来源:《小康》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白静 字号:T|T

  导读:潮涌珠三角,在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率先“起跑”。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浓厚土壤。俯瞰南粤大地,新质生产力“源头活水”在新的“科学的春天”蓬勃发展、奔腾澎湃。

1716812934938314.jpeg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图源南方+

  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大海中一股强劲涌动着的新浪潮。

  在大湾区,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开拓创新,奔腾向前,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有效量为67.2万件,占全国的13.5%;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湾区也努力探索制度创新,打破制度壁垒,为各方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大未来。在新的“科学的春天”,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助力大湾区大气磅礴、向“新”而行;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在湾区内“根相连、枝相依”,成为支撑经济整体跃升的“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浪潮此起彼涌

  新质生产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所形成的创新驱动型生产力,形成于科技资源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进程,代表着社会生产能力的质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道“时代必答题”。

  如何答题?广东勇挑经济发展大梁,致力做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者”。

  广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制造业领域,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冲击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已成为生产力发展变革的主要方向。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所具有的最明显特色就是‘双两化’,或者说是‘双两化’的高度融合,即: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数字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不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创造出新的重要价值。”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崔成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头良好。向空天探索,“鲲龙”AG600研制成功,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向深海挺进,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深海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向微观进军,散裂中子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微生物研究找到了新的热量来源、蛋白来源;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在这件事上,我们还要快马加鞭,关键是“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俯瞰南粤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土壤肥沃,基础扎实。

  俯瞰南粤大地,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此起彼涌,奔腾澎湃。

  连续7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来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掌握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建设数字孪生系统……2023年广东科技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

  作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广东现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双双超过7万家。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

  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主角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

  作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者”,广东的“主力军”队伍规模如何?实力多大?据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当前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76288家,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5家,也排在全国首位。这些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24813家)数量最多,接下来是广州(13178家)、佛山(10378家)和东莞(10156家)。

  当前,广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以深圳、广州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以东莞、深圳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形成以东莞、佛山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则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形成产业集群。

1716812963614996.jpeg

广东江门开平市,位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呈现出巨大的球形结构。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中,广东着重布局新质生产力。大会上,广东提出,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要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大湾区这块热土上,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为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广东省今年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恩对《小康》记者说:“大湾区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创新加速涌现,促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构建顺畅的‘科技一产业一金融循环’,夯实高素质劳动者和产业基础,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广东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坚持以产业集群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支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5大未来产业全面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空、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目标,广州将构建生物医药产业“1+N”专项政策体系,推动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竣工投产,支持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间互为应用场景、互为配套,推进建设大湾区“绿能谷”。

  2023年,深圳再次拿下了全国工业“双第一”,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在2024年,深圳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工程,滚动完善提升“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制定出台规划政策2.0版,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增长7%以上”的目标。

  今年两会,广东提出发展低空经济,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深圳是声名在外的“无人机之都”,有着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基础。深圳拥有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2023年产值达到960亿,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全球占比为70%和50%。今年2月1日,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于深圳正式实施,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谈到智慧低空主要应用场景时,除了城际飞行,还包括跨境飞行、空中摆渡、联程接驳、商务出行、空中通勤等,亿航智能副总裁张宏提到城市空游。城市低空游将成为各大旅游景区的一种主流观光方式,推动城市低空游览常态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互通互联的大湾区来说,低空经济的发展也将为其文旅、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赋予新活力。

  工业大市佛山同样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布局超前。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医药健康、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集群聚集;另一方面,积极布局绿色氢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陈恩建议,要强化基础研究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效突破原有的点状专项产业技术创新,加速线状、面状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政府引导,头部企业支撑,高校和研究院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要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创新高层次人才选拔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奖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优先方向和支持政策,切实加强对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规划指导和预测布局。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科技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实现国内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

  推进县域新产业新模式创新应用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大湾区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也是县域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依托创新引领发展,可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

  陈恩表示,高质量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转型发展、竞位争先关键时期,经济总量连续17年全市第一的广州市天河区,争当先锋挑大梁。在新兴产业方面,天河区提出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大力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增强第二产业支撑作用。天河区还将目光瞄准了未来产业,以重点细分领域为突破,前瞻发展“大模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落子布局,抢占发展先机。“天河区的传统主导产业要以高端专业化为方向,推动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专业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发展,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河区委书记陈加猛表示。

1716812982536767.jpeg

易利(肇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基于自主研发AI算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新一代智能验布机。区颖/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下好“先手棋”。为了推动产业向新,江门市新会区重点打造“2+2+N”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促企业开展增资扩产、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升级。根据自身特点,新会还提出鼓励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新突破,抓住风口重点推动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惠州市惠阳区在电子信息这一主导产业上,一方面推动存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和增资扩产等方式,开发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新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头部企业、链主企业整合现有产业链,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培育出若干在区域有影响力的细分产业集群。

  AI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肇庆市高要区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以新质生产力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将AI融入产业发展,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研发应用。”易利(肇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朝选介绍,近年来,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创新要素,组建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生产了洗水预缩定型机、布料预缩定型机、多工位自动熨裤机等多项国内首创、技术领先的产品。通过把AI算法运用到验布机上,诞生了国内首台可检测色差的智能验布机。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珠海市香洲区支持格力电器等重点企业持续发展,培育更多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聚焦光电、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开辟新一代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联动暨南大学生物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市P3实验室,建设珠海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新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崔成表示,县域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应用,以及绿色化改造方面也面临多重艰巨的任务。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双两化”在县域的融合,是必然选择,智慧农业、平台农业、数字化乡村建设等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努力方向,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崔成还提到,县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引进与培养,包括人才的远距离使用。在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首先应着重开发靠近中心城市的地区,以最大限度缩短人员流通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适度超前发展低空经济,以提升关键人才和物资的流通效率。对于具有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抽水蓄能电站资源的县域而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绿色低碳化转型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编辑:白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