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卡乐图片 宁颖/摄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 据了解,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月2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介绍,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比较重。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8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加强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加快完善流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规划和建设。 资金重点用于八大方面 关于资金规模。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决定在今年四季度增加发行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按此测算,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万亿元增加到4.16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关于资金投向,聚焦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主要用于8个方向: 第一,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的水平。 第二,是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支持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防洪治理、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大中型水库建设以及蓄滞洪区围堤建设,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第三,是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实施预警指挥工程、救援能力工程、巨灾防范工程和基层防灾工程,加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第四,是其他重点防洪工程。支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和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小型水库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海堤治理,整体提升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第五,是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支持灌区建设改造修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灌溉供水、排水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六,是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支持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推动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第七,是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第八,是用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关于预算安排。为了缓解地方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的财政支出压力,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根据有关工作进展和项目储备等情况安排使用,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工作的落实,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充分利用财政空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中央财政审时度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预算调整,打破3%赤字率束缚,充分利用我国较大的中央财政空间。 增发国债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当前经济复苏基础需进一步巩固,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发力。业内人士认为,增发国债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维持岁末年初投资强度,稳定2024年经济开局。 “增发的国债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实际使用5000亿元,这意味着至少在明年上半年,稳增长政策会持续发力显效。”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这将有助于引导2024年宏观经济持续向常态化运行水平回归,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将进一步修复。 在罗志恒看来,增发国债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一段时间以来,信心不足制约微观主体经济活动扩张,影响了投资和消费,当前增发国债超出市场预期,释放了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他说。 增发国债有助于辅助地方化债。当前用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正密集发行。民生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周君芝认为,当前地方化债压力较大,财政重心偏向保民生及基层运转。若由中央新增赤字代替地方完成投资,能够减轻地方新增隐性债务风险。 为何增发? 这是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必要之举。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同时,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8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这些重点工作离不开“真金白银”的保障。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年初预算已经安排了相关常规救灾和防灾减灾资金,但难以满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看来,叠加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三保”支出等因素,地方通过自有财力大幅增加相关领域资金安排的余地较小。 “增发2023年国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有关工作落实,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也会在年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一些预算调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说,根据今年我国的灾情,中央财政增发国债、调整预算,是务实之举,体现了财政加力保障重点支出的导向。 如何使用? 增发国债将于四季度发行,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 据了解,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中央财政将于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中央财政增发国债,但具体资金使用全部都在地方,这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石英华说。 资金使用方面,据财政部介绍,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此次资金使用安排跨越今明两年,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资金使用方向兼顾了当下和长远,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民生的同时,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长期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石英华说。 此次增发的国债将在今年四季度发行。“我们将及时启动国债发行工作。目前,财政部已对四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作出调整,为增发国债留出空间。”这位负责人说。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审核把关,尽快将资金落到具体项目。财政部还将及时下达国债项目预算,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也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态势。”刘怡说。 怎样管理? 中央预算相应调整,增发国债资金纳入直达机制。 在增发国债之后,2023年中央预算也作出相应调整。 据了解,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不变,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年初预算增加5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增加5000亿元,支出增幅由5.2%提高至7.4%。 与此同时,财政赤字也相应增加。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00亿元提高至488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00亿元增加到41600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近年来,中国政府负债率低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刘怡看来,当前我国政府具有增发国债的空间,此次增发后风险整体可控。 万亿元的国债资金,如何管好用好?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直达机制,将国债支出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测,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我们还将组织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盯紧盯牢国债资金使用,严查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这位负责人说。 (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 、澎湃新闻、证券日报、央视网等) 编辑:袁凯 校对:风华 审核:龚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