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中国芯片的阳谋正在进行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近日在巴黎召开第二次部长级会议,根据白宫会后发表的声明,该委员会审议并宣布了联合工作组的主要成果与芯片相关的就有两项,一是建立预测和解决潜在半导体供应链中断风险的预警系统,二是建立跨大西洋半导体投资方法,确保供应安全,避免补贴竞赛等。 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成立于2021年,声称将以“共同的民主价值观”为基础,深化跨大西洋贸易和经济关系,协调解决全球关键技术、经济和贸易问题,并在10个具体领域成立了工作组,内容涵盖供应链安全、数据治理、出口管制等等。 该委员会成立至今,共举行了两次部长级会议,从两次会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看,虽然没有明提中国,但潜台词却不少。 与中国“脱钩”,这是国内业界对美欧行动目标的一致解读,但对其能否达成目标,人们的看法出现明显分歧。有人认为这是美欧的“一厢情愿”;也有人认为,“供应链格局虽然不是一次会议就能改变,但形势日趋严峻,不容乐观”。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大背景下,国际分工出现巨大波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重新划分产业链结构的意图明显且强烈。半导体被誉为“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叠加全球数字化经济转型加速以及持续至今的“芯片荒”,与之相关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作为技术和产业的发源地,美国芯片产业具有先发优势,尤其是在半导体研发和芯片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伴随着日韩以及中国台湾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美国芯片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大幅下降。 欧盟在全球芯片设计-DAO、半导体制造设备、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制造产能方面同样不具备优势。 重振本国芯片制造,美欧动作频频。继“强拉”台积电、三星在美大规模建芯片工厂,助力英特尔等公司转型代工,大规模扩建代工生产线后,美国众议院2月初还通过了《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其中提出计划创立芯片基金,拨款520亿美元,鼓励私营企业投资半导体生产,同时将授权450亿额度改善供应链。欧盟也在全力加强自身的芯片产业,其力度从德国提供几十亿欧元支持英特尔在德建厂便可窥知一二。此外,欧盟也发布了自己的《芯片法案》,据悉,通过这项立法,欧盟将为其半导体产业吸引430亿欧元的投资。 对于“脱钩”的问题,认为纯属“一厢情愿”的,理由很多,其中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芯片产业是个全球化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脱钩难度非常大。二是美欧芯片产业链,尤其是制造环节不具备人才、供应链、基础设施优势,将面临严峻考验。三是美欧谋求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分歧,例如关于补贴的问题。四是作为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中国同时也在全力加速自身芯片产业发展,并且成效正在显现,芯片自给率越来越高。 认为“不容乐观”的,理由也很多,主要在于,一是前有美欧强势封锁,后有印度等国追赶。二是一条生产线动辄几百亿美元,芯片产业需要大投入,更需要长期的大投入。三是人才问题,正如任正非所言,“发展芯片,只砸钱是不够的,还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芯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报告测算: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 “中国芯片产业的进步是明显的,但与日本、韩国不同,‘单项冠军’解决不了我们被‘卡脖子’的问题,必须培育产业链优势,而这非常具有挑战性。”一位不愿具名的芯片专家告诉记者,“大概还要5年时间,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我们是赢是输,才能看出点清晰的苗头。” 最新消息显示,台积电正计划在新加坡建厂,富士康则把马来西亚纳入了计划,刚刚被英特尔收购的高塔半导体正在谋划印度的建厂投资。 相关链接:国产芯片新动向1,5月12日晚,中芯国际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结果显示,第一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收118.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6%;净利润28.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5%。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品组合变化、价格调整及出货量增加所致。 2,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思特威5月20日正式登陆科创板。据Frost&Sullivan统计,在安防监控领域,思特威2020年实现1.46亿颗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 3,有媒体爆料,华虹集团旗下12寸厂上海华力微电子研发高管彭树根博士被富士康挖角。彭树根博士拥有非常丰富的晶圆制成研发经验,深谙40nm/28nm制程技术。消息称,他将出任富士康在马来西亚最大的晶圆代工厂SilTerra 首席执行官。 4,中国存储芯片巨头长江存储近日对于“192层NAND样品已送样验证、将于年内正式亮相”的消息进行辟谣,称出现在PCI-SIG认证数据库中两款产品为SSD产品型号,并非传闻中所谓的主控型号,也没有披露主控来自哪家合作伙伴。自研主控系“乌龙”。 责编:黄伟佳 校对:阿黎 审核:龚紫陌 |